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4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21.
生态战略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生态战略包括国内、国际两方面,在国内主要表现为树立"绿色GDP"的观念,实施绿色发展;在国际上则是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2.
根据"区域安全复合体理义论"的分析,有学者认为为东北亚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安全复合体",然而,无论是从概念视角、战略视角,还是文化视角来看,关于东北亚"安全复合体"的某些观点仍值得商榷.推进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要认清并基于本地区潜在的冲突因素或显在的矛盾事实,不应该盲目追求速度,否则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23.
安秀伟 《工会论坛》2011,17(1):153-154
“以人为本”外交理念的提出是外交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在实践中表现在保护我国海外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我国海外利益保护能力上,也表现在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方面。  相似文献   
24.
当前我国民间环保组织与政府间的关系正呈现出合作互补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应看到二者关系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政府对民间环保组织的管理不够规范,民间环保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对政府环保职能的补充作用。我国民间环保组织与政府只有通过良性互动,才能使二者的发展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论以国际组织为载体的国际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 ,以国际组织为载体的国际干预的频繁程度大大提高。“干预”与“干涉”有着明显的区别 ,干预有着专横干预与善意干预之分。专横干预才是干涉 ,而以国际组织为载体的国际干预应是善意干预。这种善意干预有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使国际干预沿着合法性的轨道发展 ,应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6.
较之其他类型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因资源的超强度开采和资源型工业为主的产业模式,给本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性的损害。构建合理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对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7.
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要求全球环境治理。全球环境治理是一个由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环境非政府组织等众多主体组成的全新的治理模式。各行为主体在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各行为主体在全球环境治理中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合作的。全球环境治理是一种合作互动性的多元中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8.
马静 《理论学刊》2006,(5):40-41
一、经济增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以及社会系统内部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总的说来,和谐社会就是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公共秩序稳定、人们和睦相处的社会。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建和谐社会决定于经济增长的总体进程。只有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扩大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增加国民财…  相似文献   
29.
当前西欧极右翼势力崛起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悦昌 《工会论坛》2003,9(3):108-109
当前 ,在西欧政坛大部分国家都活跃着以排外为特征的极右翼政党或团体 ,而且这种极端势力的影响呈不断扩大之势。西欧极右翼势力得以迅速崛起主要有四点原因 :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极右翼政党的领袖人物都能骗得相当多选民的崇拜和信任 ;传统执政的左右翼政党自身问题很多 ;欧洲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对这股势力的崛起 ,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但也不能夸大其影响  相似文献   
30.
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访制度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日本的苦情制度与我国信访制度相似,研究其经验对我国信访制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当前应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信访制度改革,赋予其纠纷预防功能的同时,逐步弱化其权利救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