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45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2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宗教是对此在的有限性的否定和超越,无限的根据在于有限本身,对于具有无限、永恒这样终极意义的理念的理解只能在处境化的理解者的有限视域之中。这个有限的视域是由个体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处社会的历史文化共同界定的,对于终极实在的诠释或理会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这个视域所构建的"成见"。世俗化将对有限的超越以终极关切为旨趣还原于个人的精神世界,而将对现实秩序的塑造归还给社会的各个构成。  相似文献   
62.
中国电影前景堪忧,它的生存值得每一个热爱电影艺术的人思考,本文主要从电影的方向性、民族性、世俗化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3.
20世纪后二三十年是中国文化大转型时期,是全民致富的特殊时代。先锋诗及先锋诗人都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改变了过去诗人在“天上飞”的贵族传统,走上了平民化、世俗化的道路。此间的先锋是本土化和世俗化了的现实的、平民的先锋。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情怀常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这种对生活的急功近利的关注虽然有损诗艺的发展,却在特定时期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4.
李春安 《南风窗》2007,(15):88-88
去年底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于歌的《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一看题目便知道作者的观点:美国是一个"表面上世俗化,本质上却非常宗教化  相似文献   
65.
俄罗斯的宗教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目前,俄罗斯境内共有宗教派别100多个.政教双方以俄罗斯联邦《关于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的法律为基础,保持着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在俄罗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宗教领域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宗教的世俗化有助于人的思想解放和人的心理现代化,它对于社会的现代化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如果宗教组织过分地追求社会功利,宗教的世俗化也会产生相应的负面效应.调整好宗教间的关系、正确引导各宗教为国家的现代化服务--这是俄罗斯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66.
明末佛教之世俗化转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僧人关注政治及民生社会,二是佛教日益深入民间,与老百姓关系密切。明代后期,佛教世俗化转向明显,这与佛门内部僧伽制度的变革和明政府倡导的诸宗融合政策有关。明末之佛教世俗化转向,对当今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7.
68.
王珍 《法治纵横》2014,(18):14-18
前段时间,我有幸受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和土耳其总理府的邀请,随中国记者学者代表团在土耳其进行了短期的文化交流。我对土耳其的神往由来已久,这种神往也许正源于对自己国家的关注:土耳其和中国多有相似。两者都有过辉煌的历史,都产生过伟大的帝国和文化;两者又有着相似的现实,当前都在经历着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更为让人温暖的,是两者在历史上曾有过密切的文化交往,而这种交往在今天很多方面正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69.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中世纪后期欧洲城市的扩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文化的世俗化。文艺复兴运动使知识世俗化成为事实。知识精英进入政治权力结构,促成了知识的政治化。14、15世纪,欧洲大学逐渐丧失了它的国际性特点,走向了民族化。之后,宗教改革运动也体现出民族化的取向。而这些均与城市复兴有着密切关联,近代国家的兴起,亦为城市复兴的产物。  相似文献   
70.
教育的物化     
周杨林  周扬清 《湘潮》2012,(6):146-14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不仅直指中国高等教育弊端,更是关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目标政治化,使教育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属性;情感的沙漠化使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教育正走上"唯理性主义"的歧路,成为追名逐利的手段;视角的世俗化使教育全身心地浸泡在世俗的浑水中,丧失了其应有的崇高与神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