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4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01.
1960年代初期,中印两国政府关于1954年“中印协定”期满失效问题的外交交涉,是中印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1961年12月3日,中国政府为了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向印度政府提出通过谈判缔结一个新协定以代替1954年“中印协定”的建议.印度政府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双边边界问题为谈判之先决条件,事实上拒绝中国政府的建议,致使该协定期满后自动失效.协定失效后,中印双方围绕印度驻藏商务代理处的撤离问题进行了反复而艰苦的外交交涉.最终,印度商务代理处撤离西藏.以此为标志,中国彻底清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印度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全部特权,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统一.  相似文献   
102.
103.
近些年来,美国与印度的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中国因素”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印度洋地区相对来说只是美国全球战略中较为次要的地区,加之印度一向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美国在反恐事业中对巴基斯坦需要的增加,以及在中美和中印之间仍然存在着不断增长的双边共同利益,因此,美印之间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针对中国的联盟。  相似文献   
104.
谭云山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著名学者、杰出的中印友好使者,并且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谭云山一生有两大目的:一是促进中印两大文明之间的友谊与了解,二是办教育。谭云山曾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中国等地从事教育工作。这与他的大同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大同理想一方面来源于孔子、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人的大同思想,另一方面也受到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作为最主要的筹办人之一,他协助泰戈尔创办了中印学会和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担任中国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谭云山、陈乃蔚夫妇回到祖国,在湖南长沙捐资创办了大同学校。谭云山的大同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印度、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激励两国的青年人致力于中印友好工作。  相似文献   
105.
把中国争取南亚周边稳定和促进中印关系发展仅仅落实在中国也要公开支持印度‘入常’一点,是缺乏战略见地的。众所周知,中印关系是中国对外政策中比较微妙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6.
雷墨 《南风窗》2013,(12):26-29
李克强总理出访亚欧四国,体现了中国新一届政府外交的布局,在突出经贸议题的同时,政府尤为重视对外经贸合作与国内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5月19日至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访问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和德国。作为出任总理后首次出访,李克强的亚欧四国行,在选择对象和所谈内容上,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  相似文献   
107.
荀央 《乡音》2013,(7):50-50
自2002年以来,中印两国领导人互访增多,推动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也让印度国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中国热"。随着中印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使用汉语沟通和培养汉语人才已成为印度一些部门当务之急。学习中文,对很多印度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关系到个人前途与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8.
<正>由于1962年战争的阴影,长期以来"互信缺失"是中印关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2015年5月5日印度莫迪总理访华前夕,由中印两国的智库研究机构——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和印度的中国研究所协调组织两国相关领域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聚集成都共商"中印互信合作",围绕两国在双边关系、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军事、科技、文化宗教、语言和媒体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09.
许善品 《学理论》2011,(4):30-32
中印两国同为亚洲大陆上的文明古国,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部分时期内两种文明互相促进,相安无事。然而由于历史因素,边境争端,民族主义情怀等原因,两国政治合作流于形式,战略互信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冷战后,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格局转变,中印关系发展迎来新的转机,但是中印关系有所发展,却没有大的突破。依次从国际体系、国家间关系、国内社会等角度来探求制约中印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结构和单元两个层次详细论述中印两国政治合作的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政府在解放军进藏前后,考虑到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在藏区继续流通藏钞、藏币、银元和印度卢比。在1959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之前,中印两国在藏印贸易以及货币流通上的矛盾,尚未影响到中印关系和藏印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作为平叛后中央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藏区进行币制改革,收兑藏钞、藏币,禁止外币主要是印度卢比的流通,禁止金银出境。这一举措对藏印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成为西藏平叛后中印外交斗争的一个主要内容。中印两国就有关习惯贸易问题、兑换时间和兑换率以及银元外流等问题进行的交涉,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币制改革,藏印贸易的传统模式基本宣告结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币制改革,以及迫使印度撤销其驻藏商务代表处,达到了清除印度在西藏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