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80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本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在 Porapak S 柱上测定人血中乙醇及其代谢物乙醛、乙酸。全血中乙酸在酸性条件下直接加入甲醇酯化成乙酸甲酯,改善了乙酸的挥发性和色谱行为。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应用本法测定两例正常人饮酒后血中乙醇、乙醛、乙酸浓度,结果表明血液乙醇浓度在酒后90分钟最高,而血液乙醛、乙酸浓度高峰则与人的乙醇代谢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已发生凝血的血液样本采用超声处理的必要性和最佳时间。方法抽取500名驾驶员血液样本各两份,其中1份为抗凝血,1份为未抗凝血。抗凝血样本采用直接进样,未抗凝血分别采用旋涡震荡后直接进样和进一步以不同时间超声处理后再进样,采用GC法分析各样本中乙醇浓度。以抗凝血检测结果为标准值,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500份抗凝血液样本中有462份检出乙醇,相应462份未抗凝血液样本中445例检出乙醇。未抗凝血经60min超声处理后再进行GC检测,所得结果与相应抗凝血相符,而采用更长、更短时间的超声处理,或不加超声处理的检测结果绝大多数与相应抗凝血检测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机动车驾驶员血液中乙醇浓度测定应使用抗凝血样本;如样本未加抗凝剂出现凝血后,则应对样本进行超声波处理,时间以60min为宜。  相似文献   
83.
乙醇(酒精)与镇静催眠剂在日常生活和临床治疗中使用广泛,所引起的中毒较常见。临床治疗及法医学鉴定中常遇到乙醇与镇静催眠剂联合服用引起中毒甚至致死的情况。目前,对于乙醇与镇静催眠剂联合服用的中毒,尚缺乏比较系统的介绍。本文综述了乙醇与镇静催眠剂联合服用中毒的发生率、中毒方式和途径、中毒症状、毒性协同作用的证据及机制等研究进展,以期引起法医工作者及临床医师的重视,为此类中毒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4.
目的建立一种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检测全血中的乙醇。方法全血经硫酸铝钾沉淀蛋白,加入内标异丙醇后,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FID为检测器,用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2-1.4mg/m L,相关系数R=0.999 3,总分析时间不超过5min,最低检测限为0.01mg/m L,相对标准偏差(RSD)〈5%,平均回收率为92.3%;所建立的方法与顶空气相色谱(HS-GC)法比较相对偏差(RD)〈10%。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全血中乙醇的检测。  相似文献   
85.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2012年1000例涉嫌酒后驾驶、道路交通事故酒精检案的特点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控制酒后驾车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在利用Excel及Spss统计软件对涉嫌交通事故肇事者性别、年龄、肇事时间、肇事车型以及对肇事者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嫌酒后驾驶者男性居多,年龄在20~50岁间占92%。事故多发生于20~24时,以县市区干道为主,肇事车辆为摩托车占46.72%。在1000例乙醇检案中,28.7%为未检出,9.3%为酒后驾车,59.5%为醉酒驾车。结论 2012年贵州省发生的1000例涉嫌酒后驾驶案件中有一定相关特征,可为"酒驾"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
乙醇对氯胺酮在家兔体内毒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醇对氯胺酮在家兔体内毒物代谢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家兔分为单用氯胺酮组、氯胺酮与乙醇合用组及对照组,三组动物分别灌胃氯胺酮0.15 g/kg、乙醇3.0g/kg与氯胺酮0.15 g/kg及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尿标本,GC和GC/MS法测定氯胺酮和代谢物去甲氯胺酮浓度,WinNor-Lin软件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氯胺酮和去甲氯胺酮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氯胺酮在家兔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合用乙醇后不改变其房室类型。合用乙醇组家兔体内氯胺酮的K10、AUC和β均大于单用氯胺酮组,而T1/2K10、T1/2β、A和Cmax均小于单用氯胺酮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V/F、K01、K12、K21、T1/2K01、α、T1/2α、Tmax和B等参数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用乙醇组家兔体内氯胺酮的代谢物去甲氯胺酮的K01、A、B和Cmax等参数均大于单用氯胺酮组,而T1/2K01、Tmax均小于单用氯胺酮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V/F、K10、K12、K21、AUC、T1/2K10、T1/2α、T1/2β、β等参数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醇可加快氯胺酮在体内的消除过程,促进其转化为去甲氯胺酮,对于氯胺酮与乙醇合并滥用的鉴定,应考虑两者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7.
动物实验和实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尸体低温保存较长时间,或室温保存数天,血,尿中可生成乙醇正丙醇等,乙醇量一般为正丙醇的20倍内。另一组实验考察了血,尿样品保存时乙醇的稳定性。在评价乙醇含量,判断是否生前饮酒时需考虑这些因素对乙醇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人血中乙醇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乙醇在0~600μl/100ml人血中浓度范围内的含量测定,具有简便、快速、检材用量少的特点,已成功地应用于多起案件的检验。  相似文献   
89.
顶空气相色谱法在乙醇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应用顶空进样技术和气相色谱法联用分析血液中乙醇的含量,建立了血液中乙醇的内标 定性量分析方法,并得出了乙醇定量标准曲线,为血液中乙醇的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乙醇与乌头碱联合染毒对大鼠心室肌细胞RYR~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优化的方法进行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原代培养,设置4组实验组,分别为A、B、C、D组,即分别用1μmol/L乌头碱、5mmol/L乙醇+1μmol/L乌头碱、50mmol/L乙醇+1μmol/L乌头碱以及100mmol/L乙醇+1μmol/L乌头碱进行染毒,同时设立对照组(E组)。染毒1h后,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YR~2蛋白含量,重复实验,将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μmol/L乌头碱作用1h,使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RYR~2蛋白量增加;5mmol/L乙醇、50mmol/L乙醇分别与乌头碱联合染毒组中RYR~2蛋白表达量均较单独乌头碱染毒组低;100mmol/L乙醇-乌头碱联合染毒组RYR~2蛋白量与单独乌头碱染毒组相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乙醇-乌头碱联合染毒对RYR~2的蛋白量有明显影响,不同浓度乙醇与乌头碱联合染毒对RYR~2的影响效果不一致,低浓度乙醇能拮抗乌头碱引起的RYR~2含量增加,随着乙醇浓度逐渐升高,拮抗作用逐渐减弱,且有向协同作用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