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3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篇
法律   119篇
中国共产党   267篇
中国政治   554篇
政治理论   151篇
综合类   19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媒体     
正改革,从哪里获得正能量?有咨政人士指出,对2014年的改革选项,近日中共领导人给出一个确定的标准和原则,这就是:全社会高度关注、各方面抱有急切期盼的问题,就是推进改革的重点和先发领域。在这个原则前提下,改革要注重:突出凝聚全社会的改革共识与合力,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突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突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62.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关系,需要推进ECFA(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需要以两岸和平发展协议为保障,同时,要反对各种形式的“台独”。两地政府要在“九二共识”的政治框架下,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造福全体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63.
魏秀堂 《台声》2011,(3):31-31
2月7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春茶会上表示,现行“政府”文书上面,经常出现“中国”二字,但是这种称呼方式,不符合两岸“九二共识”中对等尊严的沟通与谈判基础。  相似文献   
64.
章念驰 《台声》2014,(4):47-48
<正>台湾问题的由来源于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海峡两岸因此分隔数十年。然而从2008年以来,两岸出现了自1949年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这是被两岸及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即在于两岸"大三通"的实现及两岸双方都接受"九二共识",前者是交流的基础,后者是政治的基础,没有这两个基础,也就不会有现今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率团参访大陆,国共两党领导人签署"和平发展五项共同愿景",正式确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2008年中国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五项共同愿景"因而从两党共识有了两岸共识的意义。在"五项共同愿景"之下,同年两岸正式实行"全面大三通",两岸关系呈现出  相似文献   
65.
《台声》2011,(9):57-57
8月23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发表“十年政纲”中的两岸经贸篇,在回答记者“九二共识”问题时,她说:“因此如果它(“九二共识”)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就没有承认、不承认,接受、不接受的问题。”可见蔡主席认为“九二共识”不存在。  相似文献   
66.
十八大报告是一篇洋溢着民生幸福与法治尊严的纲领性文件。追求民生幸福与法治尊严是十八大报告中的核心共识,具有深远意义,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执政理念、执政目标和趋向。  相似文献   
67.
曹骏 《统一论坛》2014,(6):14-16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涉台部分,对运用法治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重要涉台论述,对推进两岸关系法治化进程、巩固现阶段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
用理性选择范式、利益分析框架无法解释中国社会出现的经济快速增长而政治认同不断弱化的现象。物质与后物质价值观可作为一个分析工具和视角。后物质价值观及批判型公民的成长,不仅会改变政治认同的基础和环境,还可能直接挑战政治认同。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驱动下,中国社会后物质价值观开始兴起,并呈现为局部性、代际差异大等特征。物质与后物质价值观的并存、冲突导致社会共识缺乏,引发了比较严重的治理难题和政治认同困境。重构政治认同的关键是再造政治共识,这既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导向与凝聚功能,也要建立健全政治共识机制来拓展与增加共识。  相似文献   
69.
王砚戎 《求贤》2011,(9):8-9
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在亿万人民心中激荡起的波澜不同寻常。庄严而隆重的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以深邃辩证的历史眼光、亲民务实的执政理念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高屋建瓴地进行了历史回顾.深刻揭示了崛起的中国备受关注之时面l临的严峻挑战.进而全面阐述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方针。这是一篇闪烁着真理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也是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重任坚定走向未来的宣言。  相似文献   
70.
正义在中国:历史的与现实的——一个初步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尔斯所提出的正义观念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它的两条正义原则的序列在古代乃至现代其他文明中可能是成问题的。即使是其正义概念也迥异于古代社会中对应得、报复、回报的主张。此外,一种独立的生命保存原则也值得专门强调。但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对制度伦理而不是人的道德予以更多的重视。未来中国正义观念的构造,应当同时兼顾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百年启蒙与革命传统和十年市场经济传统的经验,分配的对象应当扩展到权力、财富、地位与名声,并在政策上对社会底层予以特别关注。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制度中包含着一些有益的伦理含义,尤其是通过选拔生产统治阶级的方式以及对最弱势群体皆有所养的追求。就现实而言,香港蕴含自由的法治、台湾蕴含传统的民主,以及大陆不同地区的经验,对我们凝聚正义共识都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