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8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82篇
中国共产党   413篇
中国政治   547篇
政治理论   171篇
综合类   2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二○一○年二月十日宁政发[2010]23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2009年,全市广大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加快技术、产品、品牌、管理和文化理念创新,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创新先进典  相似文献   
18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并能够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科技进步、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成为人类财富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源泉。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在知识经济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探讨了为适应知识经济,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3.
企业聚焦     
《干部人事月报》2009,(22):78-79
UPS与JA发起“智赢梦想”全国大学生创新挑战赛 11月7日,UPS(联合包裹服务公司)今天宣布与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部(以下简称:JA中国)共同启动“智赢梦想”大学生创新挑战赛,以激发中国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并帮他们成长为富有创新意识的未来商业领袖。该活动是UPS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的首个全国性青年学生项目。通过10万美元的资助以及100名来自UPS志愿者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4.
张明龙 《党政论坛》2008,(15):60-6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高。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增强本国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先后制订了法律、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信贷、土地、经贸、技术、中介服务等一整套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我国确立的一个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8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创新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创新行为,鼓励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86.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针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不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应从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法、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利用社会力量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87.
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下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以及刻板的教育管理制度等问题。新形势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参与等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8.
“成后来居上之事,须非同寻常之举。”从“重庆制造”到“重庆创造”不能“闭门而造”,既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开门创新。鉴于重庆目前的科研实力和打造开放型制造业高地的紧迫性,我们要解放思想:当自主创新满足不了现实需求时,就大胆开门创新——通过与别人联合攻关、花钱购买、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等多种手段,尽快提升“重庆造”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9.
王林 《世纪桥》2008,(11):94-95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针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不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应从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法、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利用社会力量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90.
<正>所谓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科研目标而相互协作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群体。它是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力量和培养造就高校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沃土。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