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5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中东北非国家变局中的青年问题及对我国青年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次发起于突尼斯并有多个中东北非国家响应的政治运动浪潮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体制原因,但是,在这个浪潮背后,青年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文章分析了青年问题在此次中东北非国家变局中的重要影响,旨在为我国当前的青年工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2.
埃及、突尼斯的动乱原因中固然有民主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主因并不是所谓的民主问题,而是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北非出现的问题与全球化背  相似文献   
53.
北非中东大动荡的地缘政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底起于突尼斯、2011年以来迅速扩散的北非、中东动荡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其发生的根源、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对中国的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也是目前我国政界、学界集中探讨的热点问题。当前中东变局的深层根源是什么?骨牌效应会扩散到哪里?会不会改变中东政治力量对比甚至重塑中东战略格局?会不会影响全球战略态势?中东变局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与战略影响如何?中国从中东变局的发生根源及其影响中可得到些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社于2011年3月10日举办了题为"当前北非、中东变局及其影响"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从不同角度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现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4.
2011年爆发的利比亚战争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严重失衡的必然产物。目前,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但其影响和由之引发的问题逐步显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利比亚很可能成为西方体系中的附庸和跟班,阿拉伯民族复兴之梦日趋渺茫。战争的非正义性使西方赢得眼前,却可能失掉长远。  相似文献   
55.
刘宁扬  王晓榕 《唯实》2011,(12):80-84
美国因素是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主要外因。但其角色扮演与以往有所不同:震前使力—幕后推动"大中东战略"、震时隐匿—借"无为"而作为、震后出洞—"新形式介入"利比亚。其中缘由主要是中东北非地区深关美国核心利益。美国要建立一个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大中东市场,掌控今后中国、俄罗斯和欧盟的资金链和能源链,最终从政治和经济上制衡俄罗斯和中国。  相似文献   
56.
2010年底起于突尼斯、2011年以来迅速扩散的北非、中东动荡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其发生的根源、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对中国的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也是目前我国政界、学界集中探讨的热点问题。当前中东变局的深层根源是什么?骨牌效应会扩散到哪里?会不会改变中东政治力量对比甚至重塑中东战略格局?会不会影响全球战略态势?中东变局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与战略影响如何?中国从中东变局的发生根源及其影响中可得到些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社于2011年3月10日举办了题为"当前北非、中东变局及其影响"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从不同角度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现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7.
吴进 《党史天地》2007,(10):24-28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在这一年,苏联红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胜利。不久,苏军又在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中,粉碎了德军的反扑,歼灭了德军50余万人。苏军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苏联战场的形势,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北非战场,德、意联军25万余人全部投降,北非战事结束。同年,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占领了意大利南部。  相似文献   
58.
自2010年12月突尼斯政局动荡开始、迅速波及北非和中东国家的动乱,深刻影响着当前的国际关系。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此次北非中东动乱背后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它是美欧地缘战略诉求矛盾、争夺北非中东地区主导权的体现,是大国"货币权力"在世界体系转型过程中的地缘冲突表现,是美国努力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体现。此次北非中东动荡,一是使中小国家可能对美欧采取制衡战略,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可能恶化;二是导致产生了"卡扎菲悖论",破坏国际核安全态势;三是冲击国家主权理论,消极影响未来的国际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59.
国际局势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及相关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3月以来,北非中东国家陆续出现国内局势动荡和政治危机,日本遭受罕见地震海啸袭击并引发核电站事故危机,对全球经济和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能源供应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受此影响,全球石油价格短期上涨有限,但价格波动和震荡更趋剧烈;长期上国际石油消费将持续上升,中国海外石油供应风险迅速加大。石油将占据中国能源消费的核心,因此在维护中国石油安全上,需继续坚持石油进口地多样化、协调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利益关系、加强商业石油和战略石油储备、推进战略性跨国石油通道建设、加速能源利用技术研发和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60.
中东北非国家政局动荡固然有经济放缓、失业率高、贫富悬殊、独裁政治、西方势力干预等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中东北非各国的青年在整个政局动荡中扮演了主力军角色,并凸显一系列青年问题。深入分析各国青年问题对政局动荡的重要影响,为做好我国当前的青年工作必将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