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50篇
中国政治   50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司马迁的义利观是其在历史的发展中 ,通过对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及经济生活的正确认识而形成的。义是利的升华 ,其本身蕴含着利 ,而人们对利的追求又必须合乎义的要求 ,在义的制约之下。义和利是相互渗透、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思想对当代培养崇高的商业道德和人生节操 ,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史记>不仅作为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著作,塑造了许许多多使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在<留侯世家>中,太史公成功塑造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这位传奇的人物:他刺秦王,得兵书,辅高祖,灭项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又功成身退,求仙学道,也留给了我们谜一般的张良.  相似文献   
103.
翟勇 《中国人大》2009,(14):53-53
田忌赛马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国公子赛马,双方各有马三匹,分别为上、中、下三等。按马的绝对能力,田忌的上等马不及齐国公子的上等马,但强于对方的中等马;中等马不如齐国公子的中等马,但强于对方的下等马;下等马则不及齐国公子的下等马。赛马之前,孙膑为田忌献计,要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国公子的上等马相比,  相似文献   
104.
陈小赤 《理论导刊》2008,(2):116-117
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不重视经济的古代社会,其经济思想显得尤为可责.以<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为依据,分析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中国就有了十分先进的经济思想.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不仅有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而且有领先于世界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05.
漫画     
董伟 《辽宁人大》2007,(10):47-47
自胜者雄,是司马迁的一句名言。它的意思是,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颇为深刻,细思之确有道理。其实,在人的一生中,外部发展环境固然重要,虽千差万别,但要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关键要靠自身努力,靠自强不息的精神,靠永不言败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6.
李陵《答苏武书》首见于萧统《文选》。《文选》亦选李陵与苏武诗三首,苏武诗四首。有关苏李诗和苏李书信互答的真伪问题,历代都有所讨论,绵延至今。翻检目前所见到的材料,我认为这些讨论都有些随意,也许  相似文献   
107.
绝笔诗,指人临死之前所吟就的诗作。不过,人死的价值,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且,人们对待死的态度也不一,或视死如归,坦然赴死;或贪生怕  相似文献   
108.
尊严的递减     
余远环 《法制博览》2010,(20):37-37
所谓生的窝囊,死的悲壮的,死后总容易引起们的同情,甚至是出格的美化,刺杀秦王未遂的荆轲,就是这种人。按照太吏公司马迁的叙述,他大抵也是个英雄。所谓失败的英雄,总格外会引起人们的同情,何况中国古代多的是这类失败的英雄。  相似文献   
109.
刘青 《学习月刊》2009,(10):36-36
《山海经》是传世的重要先秦古籍,全书18卷.3万1千余字.其中记述了大量的有关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但自汉代以来,由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观念的影响,常被学人斥为怪诞不经。如司马迁曾谓,“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班固则在《汉书·张骞传》赞语中,以“放哉”(荒唐)作为对《山海经》中记载的判断语。  相似文献   
110.
研究<史记>不仅应把握司马迁发之于外的精妙笔法,还应深入到其内心世界,体会其昂扬奔突的史家主体意识.文章通过分析司马迁成长过程中史学传统的渗透力、社会实践的塑造力及李陵事件的冲击力这三种力量的交相作用,勾勒出了司马迁史家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