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50篇
中国政治   50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飞儿 《政府法制》2014,(11):39-39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诗经》中就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后来也引申为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责者也……民,众萌也。”  相似文献   
22.
增妍 《侨园》2012,(8):36
秦汉以前脚指小腿, “脚,胫也”(《说文》),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说“孙子膑脚”,意思是孙膑被砍断小腿.魏晋以后,脚就和现代意义的脚样了,指人腿或动物腿的下端接触地面的部分,俗称脚丫子. “足”和“趾”都表示人的脚,“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意思是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后比喻事情从头做起,逐步进行.“趾,从足,止声”(《说文》),趾指足,不指脚趾.  相似文献   
23.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自身历史的优良传统。早在中国史学鼻祖司马迁写《史记》之前 ,即有许多史学著作问世。著名的文献资料丛书有《尚书》、历史著作有《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等。地方史国史有《木寿杌》等等。正因为这样 ,所以 ,不管政局有多么变幻 ,战火有多么频繁 ,历史记载却未少缺。值得中华民族特别引以为自豪的是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 30 0 0余年 ,记载详如历史再现。迄今为止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历史有这么清晰可与之相比。古人以“汗牛充栋”形容书籍之多 …  相似文献   
24.
新发现的《史记正义》佚表明:《博物志》的资料是推考司马迁生年的唯一原始资料,也是司马贞、张守节共同依据的史料。据此推算,司马迁只能是生于武帝建元六年而不可能是景帝中元五年。由此推考,《游侠列传》等五篇赞语中的“太史公”应是司马谈而不是司马迁,这些篇目的写作应自司马谈始。  相似文献   
25.
史流 《政策瞭望》2014,(6):60-60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儿。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已有之”.不绝史册。“燕王起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讲的就是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讲的也是政绩。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岳阳楼记》)讲的还是政绩。比较起来。当数司马迁的“政绩观”更为全面、更为科学,也更有意义。“民大悦”,是司马迁政绩观的第一个标准。司马迁把“民大悦”而不是“官大悦”、“上大悦”当作政绩的首要标准。这一观点。就是在今天,也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做到。因为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政绩历来就是五花八门,真假难分。旧且不论,就说时下,政绩的花样就不少,比如建摩天大楼、建中心广场、上世纪工程以及建开发区、商业区、追求不顾资源环境的经济速度等,诸如此类,到底算不算政绩?这在不少地方都成了一笔糊涂帐。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装进政绩的口袋,甚至于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都出了政绩,让老百姓一听“政绩”二字就害怕。其实如果按司马迁的政绩观来衡量,问题也很简单,判定政绩的真假良莠,关键在于是否能使“民大悦”。这个“民大悦”,按照现在的标准,就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和实惠,具体地讲,就是既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物质富足。同时也给人民群众营造山青水秀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整洁、干净、美丽的环境中生活。也就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否则,如果人民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整天生活在污水浊气之中,那么,即使楼房?  相似文献   
26.
“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恐怕历来都是野心家不二的信条。在这方面.见诸史册,且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载的赵高所为:“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  相似文献   
27.
司马迁在<史记>中揭示了事物之间特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对立面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伴随的关系,相互转化的趋向及其内在的原因,并以相对而非绝对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风俗、政治形势、学术思想等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体现出对<老子>、<易传>以来辩证思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司马迁摒弃了<老子>贵柔守雌、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的偏颇之处,弘扬了<易传>阳刚、进取、积极、有为的精神,体现出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28.
坚持的魅力     
吴柳昀 《学习月刊》2009,(16):61-61
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被教育要学会坚持,懂得持之以恒,这是成功的关键。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句话,也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越王勾践不畏屈辱,卧薪尝胆,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坚持到重新打出一片天地;司马迁忍受宫刑.以一颗正直的心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完成《史记》;爱迪生屡败屡试,在经历了一千多次的失败后,才试验出灯丝的原材料;居里夫人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提炼出了一克镭。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9.
李向引 《理论导刊》2002,(12):38-39
司马迁的《史记》在记叙历史、塑造人物时,与以往史家大有不同。首先,他以“真”为主导,不虚美、不隐恶,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其次,在对各色人物的描写中,司马迁深深地注入了自己的审美情感,表达着自己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30.
吕尚 《学理论》2008,(6):85-86
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现陕西韩城县)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汉武帝建元(前140~135年)初任太史令。有论载“天下之史文”之志,但未如愿而卒。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搜集史料。掌握了汉兴以来百年间的天下遗闻旧事,又读到皇家所藏古籍所谓“石室金匮”之书。他又到处游历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