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3篇
世界政治   1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71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136篇
中国政治   117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1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中国共产党建党模式演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政党的建党模式,指的是其为实现政党纲领而采取的组织策略,行动方法与意识形态化机制。政党的建党模式由党的性质与纲领所决定,显示出较为直观的一般特征和相应规律;但社会历史的变迁与政党政治使命的变化,使得政党必须不断更新充实党的纲领,不断完善改进建党模式,以适应政治大局与激发组织活动,显示出动态的变迁性。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年建党历史中,经历了大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等历史时段。  相似文献   
42.
正2016年8月20日,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政党研究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政治协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中央、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23个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有24篇参会论文被收入论坛文集。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包心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淑真教  相似文献   
43.
2018年大选后,马来西亚出现建国以来的首次政党轮替。政党政治的权力格局开始从巫统独大的单极形态转型成为多党制衡的多元形态。各主要政党沿着族群、宗教以及阶层的政治分野,呈现"两升一平一降"发展态势。从中长期来看,马来西亚的政党轮替将为中马合作开拓更广阔发展空间,但从短期来看,新政府各党派的权力博弈很可能引发政治风险,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4.
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资产阶级政党。在2010年的英国大选中,由英国辉格党演变的自由党,再次与由托利党演变的保守党组成联合政府。两党的这次共同组阁、联合执政,是二战结束以来英国政坛的首次。它存在两难的困境,但呈现出英国政党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5.
美国政治中的党派因素对美国外交政策具有重要影响,这也明显反映在对华政策中。民主、共和两党在外交上不同的政策倾向,是它们在对华政策上有所区别的根本原因,而多年来美国国内的对华政策辩论,也主要以党派斗争的形式存在。奥巴马的对华政策既有党派倾向因素,也反映出当前美国国内的共识。美国大选将近,正确理解美国对华政策中党派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准确把握未来可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6.
20世纪是中国政党兴起和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形成的世纪.一百年来,中国政党实践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国不同时期产生的政党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中国进行了多种制度选择,使中国政党制度形态先后出现四次大的变化,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在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史上具有独创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五个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在新世纪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7.
日共作为一个反对党,一直保持活跃状态,将政党政治体制内的议会斗争和体制外的社会大众运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扩大自己的力量与影响,从而有力地影响了自民党的统治。日共凭借合法地位和权力,在日本政党政治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8.
"可控民主":中亚民主化道路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控民主"是中亚国家政治转型时期所形成的民主化模式,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现实意义.作为中亚政治进程中从集权主义向自由民主的过渡形式,该民主模式保留了选举制、议会制、多党制等民主的一般属性,同时适当扩大以总统为核心的国家权力,基本呈现出一种刚性结构的民主政治倾向,其现实适应性表现为:宪政民主初步确立,总统权力显著放大;政党政治呈现政权党独大格局;政府善治预期得以实现,地区社会政治全面好转等.本文认为,"可控民主"在为中亚铁腕人物放手施展政治抱负、用"猛药治沉疴"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面临着施药过重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9.
作为东南亚典型的威权政治国家,自近代以来,泰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自始至终与王室,尤其是与军人紧密相连。泰国多党民主政治的发展常常被频繁的军事政变所打断。在1932-1992年的60年间,泰国共发生了19次军事政变,其中有13次成功,6次未遂;先后有20位总理相继组建了48届政府,其中24届为军人政府,8届为以军人为主的政府,16届为文官政府;共通过了15部宪法;举行了18次大选。60年中有80%的时间处在军人的统治之下。泰国最近的一次(即第20次)军事政变发生在2006年。这次政变及其一年后于2007年12月23日举行的大选,进一步展现了泰国政党政治所固有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0.
关于2008年1月12日台湾地区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大量选情分析集中于讨论国民党大赢与民进党大输格局的形成。本文结合选举分析和选后在台湾社会调研的材料,关注本届选举出现的新现象——国民党、民进党的政党得票率与“立委”当选席次比例之间同时存在大幅差距。本届选举的统计数据显示了这种比例上的差距:国民党当选席次比例(81席,占总席次71.69%)远高于其政党得票率(51.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