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7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的核力量政策源于自己独特的核哲学,按照这个政策,中国发展了一个极为有限的核力量。考察中国核威慑的有效性,需要观察中国核对手的反应。在美国战略学界对中美战略稳定关系持续至今的辩论中,核心争议是如何评价中国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一派认为中国拥有核报复能力是个事实,而另一派则反对中美战略稳定关系,建议对中国实施限制损伤战略。从美国战略学界的辩论过程可以发现,美方的总体看法是中国具备一定的核报复能力,但这一能力并不显著。为了稳定中美战略关系,避免美方的机会主义,中国有必要提升自身战略威慑能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2.
新军事变革时代的威慑与国际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军事变革时代的到来 ,传统威慑观念及威慑战略日益经受冲击 ,核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威慑战略的结构与功能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威慑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变化给国际安全形势增添了诸多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43.
国际安全的地区化意味着与国际安全有关的安全环境和结构、事务、政策、互动及后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还原、转移或压缩到了地区内部。无论是从民族国家的角度,还是站在全球公共利益的立场上,都需要注重在"地区"的范畴之内考虑国际安全问题。由核武器的巨大毁伤后果产生的"核威慑"本身是一个"悖论",其集国际安全与不安全于一身。在国际安全地区化的趋势下,地区安全因素是当前核扩散的主要因素,防止核扩散需要着重关注地区层面的安全与和谐。  相似文献   
44.
原子武器抑制世界大战说是一个被人们长期盲信的概念。原子武器的出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对冷战格局形成的影响远不如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大;战后世界核大战被抑制、世界和平进程获得重大进展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因为美国、苏联和日益解放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国家的国际主导地位的确立,国际一体化进程的重大进展,以及世界人民和平觉悟的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45.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由于实行激进的经济政策,俄罗斯的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综合国力下降,与原苏联超级大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当今的俄罗斯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上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是因为一流的“核威慑”能力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没有改变。核在俄对外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内权力的争斗中成为致命武器。  相似文献   
46.
现有几乎所有关于核威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都认为,核武器数量是否达到确保摧毁门槛对核威慑有效性有决定性影响。这种"确保摧毁"原则对学界的影响已达到范式级程度,以至于学者们在争论中国核武器数量够不够这个政策问题时,均自发地从该原则出发论证各自的主张。本文认为,"确保摧毁"范式忽视了承诺可信度在核威慑生效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未能充分意识到核武器数量变化对承诺可信度的反向影响以及这种反向影响对核威慑生效机制的影响,因而错将是否具备确保摧毁能力作为判断核威慑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通过剖析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有效性三者的作用关系,充分说明,"确保摧毁"既不是核威慑有效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未达到确保摧毁门槛时无需增加核武器同样有可能实现有效核威慑,而达到该门槛后为确保威慑有效反而应当(继续)增加核武器。超越"确保摧毁"范式有助于更准确、更完整地理解核威慑生效的全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