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23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43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熊培云 《南风窗》2008,(20):42-44
缺乏具有号召力的意识形态不仅会让中国丧失了成为超级大国的资格,还对国家凝聚力形成威胁。像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尤其需要某种信念凝聚人心,就像美国人有所谓"美国信条"一样,没有这种精神维系,国家的团结甚至生存就岌岌可危,遑论成为强国。  相似文献   
172.
美国外交政策的道德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主义死亡了吗?推行美国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民主、人权和法治应该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吗?一直以来,如何在理想与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是个永恒的话题。“9·11”事件后,这个问题的探讨更为激烈,也更有争议。  相似文献   
173.
孙其昂  倪秋思 《传承》2012,(23):85-85
青年精神生活出现的异化现象,归根结底是现代性这一宏大背景的影响所致。青年需要理想,青年精神生活本质上是理想主义的,这与人类永恒地追求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4.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事件。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敬仰陶渊明这种对抗强权、标榜高洁、富有精神力量的举动。但是人们很少去深究,在这个故事背后,那个时代的实际生活状况究竟是什么样,陶渊明此举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许只有在明了这一切之后,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如果想活在理想主义的世界里,要面临怎样的挑战;才能明白,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一个陶渊明。  相似文献   
175.
理想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精神源泉、思想标准、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这种理想主义精神的理论前提是实践观基础上的理想概念,思维方式是方法论视野中的理想本质,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层面上的理想追求,追求目标是历史观论域中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6.
由于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东方社会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严重的社会失范问题,这为权力在性质与功能两个方面的异化提供了条件.异化的权力推动了人们将现实问题道德化的心理换算,从而瓦解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在这种境况下兴起的激进道德理想主义政治给转型中的东方社会带来新的困境.对现实权力与道德理想之间关系的反思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解决的急切课题.  相似文献   
177.
曹瑞涛 《小康》2008,(7):99-99
不知觉间,八十年代已成历史,已然成为一个供人怀念的时代符号。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从那一时刻拉开序幕,那同样也是国人个性解放的开端。在那样的背景下,热情、张扬、自由成为了时代的关键词。但这个时期的思想启蒙,并非是要让个人冲出集体的樊笼,获得一己之自由,而是认为,个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8.
西方国际政治学经历了由“单枝”到“大树”的发展历程,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行为主义、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连绵不断,其中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构成了当代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主流理论,而建构主义则不仅是对后冷战时代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传统国际政治学的一种深层次反思  相似文献   
179.
简单的幸福     
一直以为:单身时代,幸福就是一锅热气腾腾的辛辣火锅,围住三五个相知的朋友,喝冷冻的扎啤,谈理想主义的诗歌和天马行空的未来.而寒冷的冬天,残酷的现实,无从把握的明天,通通被一张天蓝色的布帘关在门外.  相似文献   
180.
康欣 《当代世界》2008,(4):45-47
外交哲学这个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一些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也纷纷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事实上,中国的外交哲学既不是西方的现实主义也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延续在中国文化历史与外交实践中的“主和”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