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9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142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51.
法官如何对待民间规范?——“顶盆过继案”的法理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文化的视角看,民间规范具有一定的法律属性。而从法律方法论的视角看,它仅仅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准法律属性或前法律属性。是否拥有法律属性,尚需法官按照法治的原则和法律方法论的标准来决定。法官必须遵循制定法用尽原则和规则稳定性、体系融贯性、社会一致性等方法论标准,以此来确定是否需要通过司法裁判的方式将某一民间规范纳入到国家法之中。  相似文献   
452.
《廉政瞭望》2006,(1):18-21
是什么, 让挣脱世俗羁绊的高贵灵魂远行?让平凡卑微的人生变得伟大?让渺小如尘埃的个体生命得到永恒?  相似文献   
453.
赵明 《法学研究》2013,(4):195-208
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在于法律与道德相融合,“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不融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现代法治追求的障碍。这种认识未能深入中华帝国法制构架形成的历史动因,从而也就难以理解和揭示帝国立法的理性方面及其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从中华帝国政治使命实现的视角去审视其“刑合一”的法制架构,就不仅能洞见它与“三代”乐文化传统的契合无间,更能准确把握这一法制架构的理性特征。帝国法制架构的泛刑罚化现象根源于帝国安全的军事化政治使命的实现,具有自治性的制规范的创立与维护同样关涉帝国安全与秩序的稳定。这是值得现代人们珍视的古代立法智慧。传统法制之现代转型的成功则有赖于政治家和立法者之现代世界观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454.
春秋之际的学"内在化运动",其目的是给外在的寻找内在于人心的根据,同时期的《孔子诗论》呈现出的内在化特色,侧重内心感受。其特征有:一,其价值基准是"和",追求和谐的美感和人事的协调。二,性情色彩鲜明,情与平等,情是的内在根据,这不同于传世文献的儒家诗教的重于情的倾向。三,论诗方法以审美为宗旨,着眼于诗意的感受,不同于传统儒家诗教实用主义的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455.
中国传统美德"仁义智信"是对中华几千年文化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主流文化的重要代表;传统美德中内化于心、寓教于德的信念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是中华文明得以弘扬的必要条件,是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道德源泉。  相似文献   
456.
薛立芳 《前沿》2011,(14):149-151
敬、节、让既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是古人明的主要方法。从敬、节、让做起,把握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深入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由个人修养的敬,到对他人的敬,对工作的敬,对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敬;由自我节制到与他人交往时的宽容与大度,敬、节、让都可以推己及人,并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从敬、节、让做起,既是展现我国"仪之邦"与国人"谦谦君子"风采之有效途径,同时又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7.
张利 《河北法学》2006,24(10):144-149
宋代的司法官力求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使自己的判决更加合情合理,有时甚至以情曲法,把不合视为比不合法更严重的犯罪.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或者依法而断,或者变通适用法律,或者索性依情而断.因此,宋代司法官在司法审判中所体现的儒家精神更为深邃.  相似文献   
458.
春秋战国之际,“”发生了异化,它由西周建立的一个统一性的文化结构变为了流于形式的“仪”。相应地,原本依“”而立的政治秩序、社会道德等也发生了崩溃。在此之际,以恢复“周”为方向,孔子提出了“仁”“”一体的思想,即“”必须以“仁”为精神实质,“仁”必须以“”为道德准绳;以批判“”为方向,老子提出了“大”的思想,即“”本身代表着大道的废弛,真正的“”是“无”而自有“”。  相似文献   
459.
刘永青 《理论导刊》2023,(3):107-111
贵德是张载之学的显著特征。在张载看来,对于和德的体悟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才能实现,这实质上就是“学”的过程。基于此,张载以“成德”为为学之内涵,以“知成性”为为学之本质,以“以立教”为为学之方法,以“学必至圣”为为学之目标,围绕“成德”之学阐释了他的为学观,突出了为学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进一步彰显了其“尊贵德”的为学指向。  相似文献   
460.
《国语》为了解先秦工匠文化问题提供了丰富资料。《国语》中的“工”具有职官统称、工官、手工业者、乐师等丰富意涵,揭示了当时工匠之亦工亦官的身份属性。而“工”之职官展示的工官种类的多样化面向,说明当时可能已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工官管理系统。《国语》中亦展现了工匠身份的两种类别、匠技的世传属性、匠作的生态属性等微观的工匠生活。在此基础上,《国语》还呈现了工匠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化如同一个隐形指挥棒,驱动或者规约匠作活动,反过来匠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并影响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