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9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144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仁"""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法制规范及社会和谐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时代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形成有着深刻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当下社会价值观引领、价值体系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美好人格构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孔子"仁"""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滋养与借鉴、传承和创新的内在辩证关系。孔子的"仁"""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突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个人与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义利观、落脚国家精神的筑建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2.
仁、义不仅是儒家伦理的基本概念,同时具有法哲学意义上针对于的正当性意谓。但对于法律正当性而言,仁、义的概念需要区分其相关含义。立基于的实在性而言,仁义的正当性含义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正当法理论存在于仁与公义的普遍正义观念当中,仁强调了人人平等的仁学主张,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人格独立性。第二,作为制度义的义强调了制度正义,它既体现在的制度中,也体现出义需要外在规制与协调。第三,作为裁断合宜的义,指征了司法领域内的行为判断标准。由此展示了法律正当性的多维视域。  相似文献   
83.
贯穿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及文化的影响可谓积厚流广,但是其内涵却常被现代人错误解读.等级制并非身处统治阶级的特权者对平民的剥削和压榨,它其实是一种对等、双向的行为规范——无论社会身份的君臣、官民,还是家庭身份的夫妇、父子,都应严格遵守那一套由自己身份所决定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国家良好的秩序和风俗.作为后来者,我们不仅不应鲁莽地批判一个在传统社会中达成共识的理念,而且应探求它的合理性、生命力及重塑的可能.  相似文献   
84.
《先锋》2016,(7):64-65
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京拜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燕生。王波、苟正参加。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京拜会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兼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王波、刘守成参加。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京拜会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建国。王波、苟正参加。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调研全市防汛排涝工作。谢瑞武、黄平、张正红参加。  相似文献   
85.
佾舞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它以周为精髓,与天地山川先祖神灵对话,表达对圣贤之感恩与崇敬,祈盼天下平安、社会和谐愿景.佾舞曾随“丝路”传播到泛中华文化圈,至今仍在韩日等国流传.在“一带一路”对外交流中主动展示佾舞,增进“丝路”沿线国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对寻求不同文明的国家间和谐相处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具有积极、正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6.
张稚庐 《春秋》2010,(5):45-46
在我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孝”字当头。历代帝王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种种怪诞行径竟传为美谈。父母的“吴天罔极之深思”让子女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起码要“生则养之以。死则丧之以”。这里所谓的“”。无非是儒家的那套货色。《大清会典》有丧规定。人民国后,  相似文献   
87.
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具有整体主义特质。这种整体主义特质,在经济层面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制度层面生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制度,在文化层面衍生于以"孝"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结构。同时,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也展现为以整体主义为指向的价值原则,其中,"仁"和""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充分彰显了群体本位原则;"公私之辩""义利之辩"和"群己之辩"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侧面,则分别呈现出尚公、崇义、贵群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但构成了整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要义,也为新时代中国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秩序,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乃至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8.
吴正茂 《中外法学》2011,(3):484-499
"法律儒家化"是瞿同祖先生作出经典论述的重要命题,学界对这一命题较少异议。本文在肯定法律儒家化的前提下,基于不同的法律观和历史观,对该命题提出了诸多不同理解。本文认为瞿先生的法律观虽然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仍较为偏狭,主要体现在将""排除在法律概念之外,以及忽略了对体现君臣关系法律的考察。体现君臣关系的法律事实上受到法家一以贯之的重要影响。此外,瞿先生夸大了""的差别性,导致他对儒家和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的把握出现偏差。本文认为,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处于不断的迁流演变之中,其内部也充满了冲突和丰富性,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儒家化呈现出不同特征。法律儒家化是秦汉以至明清法律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线索,其前提并非如瞿先生所论的"纯本法家",唐代法律也并未真正"一准乎",唐代以后法律的精神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89.
孔子的法哲学可以概括为二元规范论。孔子分述的二元规范分别是仁与。仁与都是需要遵循的规范。其中,仁是高级规范,相当于自然法;是普通规范,相当于实在法。仁是的灵魂与价值准则,是仁的躯壳与表达方式。仁为体,为用,仁与共同构成了一个体用系统。作为高级规范的仁与作为普通规范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代表了孔子安顿人世生活的法理构想。二元规范论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对中国法哲学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0.
贾谊提出“”者比“法”者, “贵在绝恶于未萌”的观点, 对今天道德建设仍有重大现实意义。他的 “以为本、儒法并用”的思想体现在社会政治制度、生活秩序、兴邦建业等方面, 构成了独特、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