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186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剥夺浪费社会资源的企业生存权,现行破产法重在破产清算。逐年上升的国企破产引发的职工失业、国有资产流失、金融风险加大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破产法应以保障债权、职工就业为其立法取向,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破产预警机制、创建新的破产重整制度  相似文献   
192.
本文从阐述破产重整的含义和特征着手,进而分析了新破产法中规定的重整制度的具体规定,最后评析了规定中所采用的制度的原由,通过此对新实施的破产法中的重整制度作以阐释。  相似文献   
193.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之经济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日益显现,浙江一些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特别是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引发清偿性危机,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稳定。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尚未见底,部分企业经营困境仍未根本改观。企业解困是一项涉及政府调控、金融支持、企业治  相似文献   
194.
195.
无论是法学理论还是现行《担保法》中,保证的从属性、附随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现行《企业破产法》中破产重整程序的相关规定中第92条与第94条却埋下了突破保证从属性、附随性的规定。虽然相关的破产重整和解程序有理论上的可理解性,但是在实践中效果未必佳。本文指出破产重整和解程序不应一味遵从国外立法经验,应从中国国情出发设计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96.
任何一家企业都会经历初创艰难期,发展上行期、高速发展期、成熟稳定期,然后走向经营下行期,甚至破产重整期,然后再行经历新一轮经营发展上行期的循环往复。而尽快缩短经营发展下行期困难时段,重新走上新一轮发展上行期是全球化企业持续经营涅火重生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97.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期间,首要问题是解决资金,支付重整费用、人员开支和购买原材料维持生产经营。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难以估值和无担保财产,向破产重整公司提供资金面临比一般借款甚至担保借款更大的风险。对破产重整企业融资的风险防范制度随之创设,被称  相似文献   
198.
重整过程中对股东权益的维护是实现重整各方当事人利益衡平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务问题,但是我国现行破产立法对股东重整权益方面规定比较笼统和模糊,鉴于股东作为重整的一方当事人,应当对股东的各项重整权利进行完善.具体来说,应当完善股东的重整申请权、赋予股东重整计划的制定权并明确股东组的议决规则.  相似文献   
199.
周洪荣 《求索》2012,(2):22-24
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失效后的重构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选择金融契约理论视角来对其展开研究。我们发现当上市公司进行破产重整时,原先的委托-代理模式就拓展为信托模式,激励约束契约的设计权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因此公司治理机制重构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信托模型的博弈均衡解。并且,我们还发现《破产法(2006)》对破产重整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会施加的约束过强不利于重整效率,赋予债权人委员会适当的批准权能起到帕累托改善的效果。此外,信息披露效率和政府介入都能够对治理机制重构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股权结构调整则能为上市公司和商业银行产生正的效应。  相似文献   
200.
企业因经营不善等原因陷入困境时,企业生存与债务清偿成为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对困境企业的拯救模式通常包括司法程序上的破产和解、破产重整和非司法程序的庭外债务重组。而预重整机制这种介于司法程序和非司法程序之间的机制,由于具有混合优势,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