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9篇
  免费   32篇
各国政治   191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6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1篇
法律   253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92篇
政治理论   234篇
综合类   9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7 毫秒
31.
证券商市场准入制度是证券法的主要制度之一 ,世界各国有关证券市场准入的程序要件、实体要件以及证券商的形态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是有差异的。我国证券商的市场准入制度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相比更是有一定的差距 ,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 ,完善我国证券商的市场准入制度是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32.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无论在公安工作的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应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如关于如何解放思想推动公安理论创新,关于如何从总体上把握公安工作客观规律,关于正确把握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以及公安工作的标准,关于公安机关的体制、编制和机制创新以及公安政治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33.
中国政策科学的理论困境及其本土化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多年来,我国政策科学在现实政策问题的推动下显得异常的活跃,但由于理论和方法主要是照搬其他学科和西方的体系,缺乏学科自身理论的建树和创新,这种理论上的困境导致学科整体发展缓慢,使政策科学学科长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从讨论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入手,分析政策科学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根源,试图从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公共政策科学追求自身完善,摆脱学科发展困境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34.
试论中亚的安全问题及中国与中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闯 《外交评论》2004,(3):36-44
中亚的安全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大国在中亚的争夺是中亚成为安全热点的一个外部条件,但中亚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政治体制问题也是主要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外部条件,都是影响中亚和我国的西部安全因素。中亚国家的内部因素是历史的遗产,但在现实的政治安全中依然起着决定作用。中国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5.
信息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支柱,在今后的信息时代中,恐怖主义活动或战争冲突,传统的武力威胁、战略压制等手段已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直接破坏一个国家的信息系统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经济体系、军事指挥体系,能使整个国家经济瘫痪,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极为严重。提高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加强管理,采用法律手段和相关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及关键技术,是保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6.
37.
International donors, particularly the European Union (EU), vehemently endorse institution-building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orm (PAR) in their work on democracy support. Still, the linkages between externally sponsored reform and advancement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beneficiary countries constitute a blind spot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democratization.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examining this relationship by exploring the democratic substance of the EU’s PAR portfolio for the neighbourhood countries.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A–democracy interface in the study of democracy promotion by elaborat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externally supported administrative reforms and the substantive content of democracy being advanced. By using the OECD/SIGMA’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Support for Improvement in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PAR framework for the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 (ENP) countries as a case study,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the EU’s approach to programming PAR accommodates elements from several formats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while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democratic effects of the PAR principles remains vague.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closer examination of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s of external PAR strategies in democracy support, and for attuning the EU’s PAR design to its democratic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38.
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为应对核恐怖主义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的严峻威胁,提升国际社会应对核安全威胁的能力,重塑美国在核领域的领导地位,积极推动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核安全峰会。经过四届核安全峰会,国际社会在促进凝聚核安全共识、设定合作重点并推动核安全全球治理的建章立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在后峰会时代保持国际合作势头、明确和完善核安全全球治理范畴以及进一步完善均衡的核安全全球治理机制等挑战。为确保核安全全球治理在后峰会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应在治理范畴方面分清主次,在治理模式方面坚持全球合作治理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发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心作用。拥有大量核材料与先进核安全技术的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负有特殊责任,理应发挥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39.
在美国对外政策决策体系中,思想库在政策理念创新、人才储备、打造政策辩论平台以及教育和引导公众等方面具有非凡的作用。新近兴起的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对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影响巨大。该中心的亚洲政策研究强调务实的态度,注重美国对亚洲事务的重新"参与",倡导强化和升级美国在亚洲的联盟关系,推动美国积极介入地区多边制度,其政策建议通过"旋转门制度"等对当前美国的亚洲政策决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0.
The securitisation of youth as a social category has been well-documented. For the South and East Mediterranean (SEM) countries, moral panics over demographic youth bulges, Islamist radicalisation and protracted conflicts have placed youth centre-stage as a threat to the security of states and societies. Rejecting such assertions as themselves being what Foucault might have termed ‘technologies of power’ in a neoliberal order, and instead taking a critical approach to security, the spotlight is turned towards youth themselves as the referent object of study. This reveals the multidimensional hyper-precarity and insecuritisation of young peoples’ lives which derive from that same neoliberal economic order and the political structures that sustain it in the SEM countries. The finding resonates with other studies of new, insecure, formats for adulthood in Africa and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look at the insecurity of young people today to understand global neoliberal futures in countries beyond the post-industrial ‘co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