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7篇
  免费   49篇
各国政治   32篇
工人农民   41篇
世界政治   4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4篇
法律   250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208篇
政治理论   104篇
综合类   3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7 毫秒
81.
吴洁 《青年论坛》2014,(1):79-82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非政府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各种类型的高校社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社团组织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政策规定不到位、管理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被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利用的危险。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完善政策规定、强化分类整合、规范管理指导、增强防范意识等方面入手,才能在当前社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实现高校社团工作的新发展、新突破。  相似文献   
82.
龙子午 《中国发展》2013,13(2):9-12
该文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资源定价偏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和发展理念不科学等,建议借鉴德国鲁尔地区的成功转型,以经济转型为核心,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指出,推动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83.
肖尤丹 《北方法学》2009,3(4):19-27
著作权制度在后现代转型中不断受到各种源自对著作权文化认识差异而导致的诘问。但是,目前的主流研究方法却一味强调著作权制度的现代性和客体性,忽视对这一新兴法律制度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难以回应那些挑战其本体意义的质疑。而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研究著作权的历史,似乎能更清楚地明晰著作权制度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84.
解析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与其中涉及到的行动者、行动情境和社区特性、社会资本、社区服务的相关制度规则有关,并根据经验观察构建了一个分析社区服务的理论框架,确定了影响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两个变量体系,对各变量进行了逐一解释和规范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命题和两个动力的理论以解释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生成机制,探求实现社区服务的有效供给和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5.
20世纪20~30年代是全国农民离村的重要时段.江苏省的农民离村兼具普遍性和典型性,表现出规模大、主动性强以及流向以城市非农产业为主的特点.这对近代乡村的发展造成了多元影响:资金与技术的回流反哺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精英和精壮劳力的流失又造成了农村发展的空心化;在物质和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农民离村的冲击波已经触及到根深蒂固的传统乡土观念,促使农民在价值观念、宗族意识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86.
蔡宝刚 《法学论坛》2003,18(1):41-46
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和法律变革的时代主题 ,社会经济的知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的权力化 ,引起了构成法律基本要素的“理”即生产方式与“力”即国家权力的相应变化 ,进而引起了法律的知识化发展趋势 ,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法律更具有合法性 ,未来法治的重心应是加强知识的法律化和法律的知识化建设。  相似文献   
87.
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 precisely what kind of knowledge about globalization is meaningful? The distinctive province of a critical orientation to globalization is coming to be defined by a complex of five interacting components: reflexivity, historicism, decentering, crossovers between social inquiry and other streams of knowledge, and an emphasis o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s. Critical globalization studies may be employed to identify diverse tendencies in world order, parts of a contradictory whole that coexist, with different logics colliding with one another. These are elements of the old configuration, multilateral globalization ; the contemporary structure, militarized globalization ; and the potential constellation, democratic globalization . The motor of transformation is not only countervailing power but also alternative knowledge, which should be demystifying and enabling.  相似文献   
88.
茯苓多糖对雏鸡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及其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 1日龄AA雏鸡经腹腔注射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强毒株 ( 0 .2mL/只 ) ,并从当日开始给试验组雏鸡以 3个剂量连续肌肉注射茯苓多糖 1周 ,分别于 7、14、2 8、4 2、5 6日龄取脾组织 ,制备脾细胞悬液 ,用ELISA法检测了雏鸡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及M活性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 ,3个剂量均可显著提高雏鸡的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及M活性 ,且中剂量组效果优于其他 2个剂量组。证实茯苓多糖能提高MDV强毒株感染雏鸡的细胞免疫活性 ,并具有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89.
沈晓敏 《政法学刊》2003,20(2):55-58
清末十年,广东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加速转型,官绅对城乡控制能力减弱,社会普遍动荡不安,造成会党、绿林十分活跃。广东会党作为革命党的同盟者和雇佣军,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作为“乱民”和“土匪”,既是清王朝的反抗者,又是一般民众的劫掠者。  相似文献   
90.
《Science & justice》2021,61(6):678-686
Forensic science is facing a persistent crisis that is often addressed by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with a strong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and standardisation of means and processes. However, organisations and processe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legal structures in which they operate. This may explain why most proposed solutions had difficulties in addressing the crisis up to now, as they could hardly be applied transversally to all forensic science models. Moreover, new tools and technologies are continuously developed by a quasi-infinite number of different scientific disciplines, thus leading to further diversity and fragmentation of forensic science. In this paper, it is proposed to shift the focus from means to purpose and consider forensic science current challenges in terms of discipline, before addressing organisations’ specific issues. As a distinct discipline, forensic science can refocu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shared principles and purposes, such as reconstructing, monitoring, and preventing crime and security issues. This focus change will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c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of forensic science and eventually lead to a more impactful and long-lasting effect. This approach will als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a forensic science culture (instead of a primarily technological culture) unified by purpose rather than means through more relevant education and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