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1篇
法律   96篇
中国共产党   57篇
中国政治   90篇
政治理论   40篇
综合类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刘歆立 《桂海论丛》2011,27(3):59-63
"五种社会形态说"把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不当地扩大了适用范围和理论外延,并作为理论公式被机械地套用。这样不仅无法解释大量历史现象,而且也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文明类型学说是对它的突破和创新:扩展了考察视野,转换了理论视角,变"单线发展"为"多线互动",纠正了传统社会发展理论机械论的倾向,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具有解释力。文明类型学说对于认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路径选择,是数代中国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自觉认识,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不但实现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基本稳定,也为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或后发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参考的发展范式,为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3.
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胡文涛 《外交评论》2007,82(3):50-58
文化外交是促进国家间、人民间相互理解与信任,构建和提升本国国际形象与软实力的一种有效外交形式。相互性、长期性和诚实性,构成文化外交的主要属性。文化外交源于文化关系而“高”过之;突出双向交流与相互沟通,而异于公共外交那种单向信息输出和强行价值灌输的特征。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在不断升温,但其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实际地位的确定仍需不断深化。对文化外交的解读,旨在警惕文化外交冷战模式的再现,尽力使之回归本质,为推动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用,为建构一个和谐的世界而用。  相似文献   
24.
羁人意识总是在表现着对人显现着的实在性,此即意识王国的基础性事实,也是哲学研究的原始起点。“意识是实在性的反映”与“实在性的反映是意识”是意识王国基础性事实两端各为主体自身的反思规定性,是其两端联结的不同反思形式。哲学基本问题,便是意识王国基础性事实两端的相关性,而实在性是否可知的问题既是哲学基本问题内涵的真谛所在,同时也是意识王国基础性事实的基本问题。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构成意识王国基础性事实的三个意识形式,是它的整个逻辑内容所是。哲学一般的完美整体.是哲学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价值论三的内在统一,是意识王国基础性事实与其逻辑内容所是的内在统一。意识三国基础性事实.是贯通哲学整个逻辑内容的内在基石。  相似文献   
25.
杨胜荣 《思想战线》2002,28(6):126-129
世界地图在明清时期传播并成为中国人常识观念的一部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心态上的认知障碍:历史上中国人一方面与异域的交往和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不断扩展,同时却固守"华夏中心"的观念,认为自己不仅在诗书礼仪方面,而且在地理方位上也居于地球("天下")的中心。真正使中国人接受世界地图的,不是西方知识的传播,而是其枪炮。以传统天下观解体为契机,知识结构转换引发的价值危机构成了中国文化重建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26.
试析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思想界利用空间概念建构出的一套世界秩序观。它具有鲜明的人文和政治含义,既体现了“天下一家”的高级旨趣,又显示了森严的尊卑等级特征。作为产生于古代的、区域性的世界秩序观,对于改造当代民族国家体系虽有借鉴意义,但缺乏实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
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抽象出“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这两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范畴,以反映客观现实并指导我们正确地观察当代世界,观察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28.
ABSTRACT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2008, we are fac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he post-war capitalist world system. The 1920s was in the middle of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regnum, a period of discontinuity in the social order, accompanied by widespread unrest, wars and power vacuums. In this article, that framework of the long and super long waves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systems is used to examine the recent interregnum that marks the re-emergence of Asia.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ong and super long waves a new “flying geese” theory is built by incorporating the theory of dynamic industries with Akamatsu’s theory. In the 1980s, Japanese integral production architecture improved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automobile and electrical machinery industries. In the 1990s, the USA’s open modular production architecture enabled China’s compressed industrialisation, and the China-centric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 replaced the Japan-led Pacific Rim triangular trade regime. In the 2000s, the knowledge-and technology-intensive (KTI) industries have established themselves as the new dynamic industries. The USA is the leading country to develop KTI industries. China is catching up quickly and has leapfrogged Japan in KTI industries. In conclus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se changes mark an approaching second interregnum.  相似文献   
29.
电视与电影共用一种符码系统--图像,但由于接受环境、接受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影视信息不同的接受心理,电影营造的全息幻觉使受众进入梦境,而电视的受众在电视展示生活原貌的同时,始终是在"清醒"地感受纪实空间.  相似文献   
30.
Research shows that strong believers in a just world respond with less negative and more positive emotion to their own negative outcomes than do weak believers.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mediators of this relation. We proposed that strong believers in a just world (versus weak believers) would make stronger internal and weaker external attributions for their negative outcomes, leading to reduced perceived unfairness, which, in turn, was expected to lead to less negative and more positive emotion. We assessed the just world beliefs of a sample of undergraduates as well as measuring their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to an exam grade. Mediational analyses showed that our data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ocesses proposed above. Various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resent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