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99篇
中国共产党   49篇
中国政治   74篇
政治理论   37篇
综合类   18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社会对见危不救行为是否定的.对其价值判断的这种一致性,使得对其犯罪化不只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对见危不救行为动用刑罚加以调整,使人们自愿承担救人于危难间的义务,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我国刑法中应增加"见危不救罪",但要有严格的范围限制.  相似文献   
12.
Empathy is defined as an affect more appropriate to another's situation than to one's own. The paper (i) summarizes different modes of empathic affect arousal; (ii) shows how empathic affect may interact with social-cognitive development, to produce four levels of empathy development; (iii) suggests that causal attributions may transform empathic affect into sympathy, guilt, and empathic anger, which are major moral affects; (iv) discusses how these affects may influence moral judgment and behavior; (v) points up empathic morality's limitations and the need to embed empathy in relevant moral principles; (vi) discusses possible links between empathy and justice principles, with special focus on Rawls; (vii) illustrates the interplay of empathy, moral judgment, and justice; and (viii) suggests that moral principles may become hot cognitions.  相似文献   
13.
刘秀芬 《理论学刊》2004,19(3):65-68
经济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选择,这不仅在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忠告,更在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优势、基本任务和价值目标所在,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未来形象和未来命运所系。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道德协调发展的途径,一是作出制度安排,二是作为有机统一的实践过程,三是变成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心理和行动。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目前学校教育的德智失衡、家庭的片面"望子成龙"、文化市场的审美错位、网络环境的缺乏监管,是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基于此,在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原则之时要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施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时代,作为向读者传输知识和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其职业道德行为,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文化职能,充分履行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促进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建立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本身的权威,这是法治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然而,能否实现这种追求,其中的原因不仅仅与国家强制力有关,更主要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法律的合道德性体现了法律的内在合理性。只有具备了内在合理性的“法”才有可能被大众接受、尊重、维护乃至信仰,从而确立其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仁”代表着中国古人从人际关系视角研究、探讨德性和社会规范的思路,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概念,这一范畴的突出特点强烈的实践性。主体际性概念出现在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中,是对主客二分的近代理性主义传统的超越,其意义在于申明了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交互性。“仁”与主体际性之间存在内存契合,可以说是以经验形态表达了后现代主体际性的实践理性。在主体际性视域中重新发掘和理解“仁”,重新解读其文化心理本质并为生活服务,或许可为中华文明吸纳、消化现代文明提供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8.
"修身治国"是儒家学说中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历代儒家都把崇高的道德信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伦理思想。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毛泽东同志从儒家伦理中撷取了大量的思想资源,结合党的思想建设进行批判、吸收和发扬,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大公无私"为价值取向,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基本方法,以"共产主义先进模范"为崇高追求的道德信仰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Dear Readers,Forum is a column that provides a space for varying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We invite you to submit personal viewpoints on past and current topics(in either English or Chinese).  相似文献   
20.
儒家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基石,儒家的德治思想又是这个基石的内核,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德治思维.儒家思想家们把从事政治活动的每个人都想象成为在道德方面完善的主体,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本文在分析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和特征的同时,从政治思维、政治理性、方法论等方面又进一步分析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