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医门多疾”在《人间世》中作为一个“喻辞”,形象地表达出颜回急于入世救民的心情.“医门多疾”蕴含政治理性、入世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属于《庄子》散文“三言”中的“重言”.进一步而言,“医门多疾”可视为一个“隐喻”,是理解《人间世》乃至庄子哲学的一个线索.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最终在庄子哲学中被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22.
Euclidian theories have it that there exist one or a small number of apex principles from which the entire fasciculus of rules of contract law can be logically deduced. Two arguments are marshalled against the Euclidian project. First, that it has been unsuccessfully attempted before – in the form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ontract law treatise which emulated the civil lawyer's rationalistic model, mos geometricus – cautioning us against setting much store by its present reincarnation. Second, that the common law's methodology makes it resistant to this form of theorising. Euclidian theory presupposes a picture of rules on which: a) cases involve an application of logically prior rules; b) rules are reliably identifiable by different actors in the legal system; and c) rules normatively range over an indefinite spectrum of future cases. It will be argued that the common law defies this picture of rules thus rendering Euclidian theory analytically impossible.  相似文献   
23.
吴晓锋 《法学论坛》2005,20(6):94-97
对法律的制定有建构论唯理主义和法律进化论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本文在对这两种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折衷的观点,即以法律进化论为本体,辅之以适度的建构理论,实行“科学的法律进化论”,并以此为认识论的基础,对中国民法法典化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对目前进行的民法典制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4.
法院在刘海洋案的法律适用理由上,存在着重大的"合法性"瑕疵。这是法院在法律判决的合法性与妥当性间的无奈妥协,反映了刑事司法主流意识形态的尴尬。刑事司法的实质无非是:法律适用结果是否能够满足人们对刑法调整范围的心理预期。  相似文献   
25.
国际法的"有效性"是指国际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塑造或影响国际法主体的行为,以及国际法得到遵守或尊重的程度。它是国际法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国际法虚无主义者指责国际法不是"法"以及国际法的支持者证明国际法是"法"的焦点所在。在国际法学的发展史上,许多学者沿着不同的研究路径对此问题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论证。而来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机制学派对国际机制的有效性问题的论证,包括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两种研究路径,为国际法的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深入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6.
涉法涉诉信访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权利行为,之所以"问题化",甚至冲击司法机关的权威,确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包括政法文化传统对形式理性的排斥、民间法文化的深刻影响、实用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等等。探析这些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之策,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27.
王妍 《北方法学》2013,(2):45-53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可以作为一种规则、一种习惯,也可以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可以为人提供行为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预期减少不确定性、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研究对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引和省示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构建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制度,但是以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来分析就会发现,该制度具有建构理性主义的色彩,存在制度价值无法得到发挥、制度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构建应当尊重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演进理性主义的积极作用,并尽可能降低制度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28.
国家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理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公共理性是经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正义规范意义的国家公共管理取向和社会政治价值定义,具有超地域政治之特性。公共理性是执政党提高执政绩效、规避执政风险的经验性伦理系统。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一个政党的公共执政,必须具备这种公共理性。公共理性不仅要求有一套富有政治个性的解释话语,更要求这套话语合符社会公共判准。本文从七个方面诠释了公共理性的一般内容。  相似文献   
29.
现代法律背景下的正当程序理论往往默认了一些基本的价值 ,缺少了对这些基本价值的把握 ,对正当程序的理解就不可能触及其实质 ,它们构成了刑事正当程序的理论支撑点。刑事正当程序的理论支点包括 :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民主主义和法治主义。  相似文献   
30.
长期以来,理性主义往往把人的创造力归功于大脑的凝思与理性的推算,把身体则看作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障碍。实际上,人的创造能力并不只是来自大脑的思维和人类精神的凝思,而主要是源自以整体性身体为基础的身体感觉。正是发生在身体感觉层次上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体验与行动变成人的创造潜能,增进着人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想培养或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关键是要学会体验、捕捉、释放、接受或诱发身体感觉的火花,并能够使其得以凝聚、整合与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