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2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8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关于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关系,各国的立法和理论都存在争议,在实践中,也经常遇到一些难以区分的情况。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论学习研究,及几年的教学经验,对此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2.
黄胜 《中国检察官》2005,(5):105-106
犤基本案情犦陈某与许某因生意上的事情产生矛盾,遂与方某、郭某三人共同商议报复许某。一日,三人得知许一人在家,便纠集李某、张某一张,分别携带铁棍、砍刀一同前往许某家。五人途径方某家门口时,方某的父亲见儿子神色不对,拉住方某并对其他四人说方某家里有急事要办,将方某拽  相似文献   
33.
综合考量犯罪中止的立法目的和自动中止犯罪等客观情况,情节加重犯也可以构成犯罪中止。对于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关于犯罪中止造成损害的理解也应限于客观、有形的损害。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和刑罚适用方法应予反思,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充分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34.
我国诉讼时效中止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时效制度是基于维护社会交易秩序的稳定。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限制以督促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的制度。但这种限制使诉讼时效制度可能成为义务人逃避债务的工具.违反依法依约履行义务的诚实信用原则,产生不公平的结果。诉讼时效障碍则是为避免这种可能的不正义而产生的。诉讼时效中止是诉讼时效障碍的重要类别,其使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处于暂停状态,是对诉讼时效制度予以合理限制以实现其正当价值的重要方式。我国关于诉讼时效中止制度的规定  相似文献   
35.
静娴 《法律与生活》2014,(20):48-49
正婆媳不和埋隐患今年31岁的夏晓雨与何峰是上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两人都是北京市昌平区人,夏晓雨来自十三陵山区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何峰则生活在昌平区回龙观地区,比夏晓雨家境要好很多。平日里,性格内向的夏晓雨很少说话,显得有些沉默寡言。但正是她这种温柔、沉静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何峰,上大学期间两人就开始了甜蜜的恋爱。大学毕业后,何峰兴奋地将夏晓雨带回家见家长。  相似文献   
36.
笔者在仲裁委员会秘书处的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个涉及中止仲裁问题的案例,曾在笔者所在的仲裁委员会秘书处引起过讨论,很有意思,现将自己的思考提出,希望能引起有兴趣的同仁的讨论。  相似文献   
37.
刑法中的中止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一种是在犯罪行为实施以后犯罪结果出现以前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对于第二种情况,中止行为与中止结果之间需不需要因果关系在很多情况下都成为影响犯罪中止认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39.
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台湾地区的"刑法"总体上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突显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祖国大陆刑法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强化着刑法的社会保护。不同的刑法立场可以服务于同一部刑法的相同价值目标,而并非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40.
单位犯罪未完成形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一样存在预备犯、未遂犯和中止犯等未完成形态 ,在认定单位犯罪未完成形态时应注意不能把单位的决策行为认定为单位犯罪预备等 ,对实施人员自动停止实施、单位中止犯罪中的“有效性”要件问题应具体分析。另外 ,本文还分析了单位犯罪过程中单位领导人变更后新任领导人中止犯罪、由于实施人员的认识错误致使本罪未遂他罪既遂等特殊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