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各国政治   67篇
工人农民   51篇
世界政治   14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0篇
法律   1530篇
中国共产党   1624篇
中国政治   2061篇
政治理论   578篇
综合类   100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304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440篇
  2014年   964篇
  2013年   572篇
  2012年   484篇
  2011年   509篇
  2010年   446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379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论官德     
郭永平 《今日浙江》2012,(18):44-44
为官之道,德在其首、“官德”不仅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更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是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导向仪”。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官德”修养,时时刻刻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立威、以德服众。  相似文献   
992.
2008年4月1日正式生效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执行程序做了一定的调整,并初步确立了案外人异议之诉。赋予案外人以诉的方式维护实体权利的救济途径,平衡了效率化的执行与执行的实体正当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程序重构案外人异议之诉,能为执行实务提供更为明确的操作指导。  相似文献   
993.
在物权法文本中,存在着诸多与物权法定原则的要求相冲突的缺口和裂缝,从而为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的可能性留下了空间。中国语境中的物权法定原则具有很强的政治原则面貌,政治决策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增加了物权法定原则缓和的可能性。而通过对物权法定原则的维护交易安全功能的解读,可以限缩其适用范围。《物权法》第117条关于用益物权的抽象规定对于缓和物权法定原则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在"法则区别说"时代遵循的是"动产随人"原则。随着商事交往的发展,萨维尼提出的对动产和不动产物权一律适用物之所在地法的观点逐渐受到认同。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7条的规定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问题上引入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但是没有进行适当的限制,不利于交易安全的保护。  相似文献   
995.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政村治"体制一方面使农村基层政府行政逐步迈入专业化、正规化建设的轨道,有利于提升农村基层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绩效,促进农村基层政府由无限的管制型政府向有限的服务型政府的历史转型,另一方面也使农村基层政府面临诸如"责、权、利"失衡,缺乏有效的合法性生成和增长机制,职能转变滞后,功能定位欠科学,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脱节等多种矛盾和问题。在"国家社会化"的宏观思路下完善"乡政村治"体制,是现阶段农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996.
997.
在民事强制执行法的制定过程中,有关民事执行救济的内容无疑依然会是一个难点。民事执行救济虽然为执行程序中的具体制度,但就其内容而言则所涉内容甚为广泛:它是一种程序法上的救济,却与实体法密切相关;其目标是阻止执行机构的不当执行行为,但程序中的两造当事人却始终局限在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范围。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虽然大幅度地增加了有关执行救济的内容,但尚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认为已经构建了执行救济制度。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依然缺乏从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中来认识和界定执行救济。此外,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制度和既判力制度的混乱不清,也加剧了执行救济制度构建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998.
严仁群 《中国法学》2012,(4):165-175
二审和解后撤诉与撤回上诉皆有可能,但撤诉应受更多限制。一审判决生效后法院应依请求按法定条件立案执行,协议未履行不是立案条件。既判力"标准时"后达成的和解协议可变动判决确定的民事债权,但不能冻结或取消执行力,法院应依请求判决排除原判的部分执行力。和解协议具备成立要件和有效要件即为有效,与是否违约无关。法律已规定违约责任,不必也不应援用诚信原则。对债务人的实体异议应无选择地依实体审理程序处理。由于未能把握前述法理,"吴梅案"出现了多个问题:混同撤诉与撤回上诉,违法设置执行立案条件,错误理解生效判决和和解协议的关系,异议处理程序欠缺正当性,类推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07条,裁判要点与裁判理由不符,案例名称不当。  相似文献   
999.
近年来,山西省国资委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指导推动省属企业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省属企业转型跨越创造了厚实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00.
传统著作权理论认为作品系作者人格之外化或延伸,故著作人身权与作者无法分离.两大法系在著作权法上所秉持的不同价值理念导致其立法在处理著作人身权与作者的可分离问题上存有不同的偏向性.事实上,作品并非体现作者全部人格且著作人身权满足物的外在性,这决定了著作人身权与作者是可以分离的,中外著作权立法在此问题上亦有所反映.但是,著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和修改权因其与作者并没有天然的必然联系导致其与作者的可分离程度较强,而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与作者人格联系紧密,故无法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