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8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正> 一菲律宾、南朝鲜、日本国宪法上的人权具有下列特点: (一)菲律宾新宪法与"反对核武器的自由"菲律宾新宪法(1987年)是推翻马科斯独裁政权"二月革命"的产物. 其内容有若干特色:首先在《序言》中提出了"真理、正义、自由、博爱、平等、和平"的法理观念;在《社会正义与人权》一章中,规定"国家应保护人民的权利,重视人民与生具有的尊严,并且以减少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不平等及将财产与政治权力用以提高公共利益消除文化不平等等事项作为政策,以为"基本人权实质的保障与对侵犯人权的救济". 最应该提及  相似文献   
22.
实在法原理——第一法哲学沉思录》的作者方孔先生将自然法看作一种客观规律。自然法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以客观中立的视角认识和发现自然法,进而指导实在法的制定。但实在法也有自己的能动作用,实在法在反映自然法时所产生的误差和物化偶然性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改变自然法的来源——现实社会。自然法与实在法是在一种互动中趋向统一的。  相似文献   
23.
在宪法教学中,如下问题亟须澄清:课程体系与实在法体系虽不必完全一致,但宪法理论的讲解必须以宪法规范的解释为目的而展开;宪法教学不能偏离宪法的核心价值诉求,应围绕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权力以及公共利益这三个基本要素而展开;宪法在本质上是具有特定内容的规范性诉求,而不是力量对比关系;宪法研究方法与宪法教学方法虽有紧密联系,但仍不应忽视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4.
法理作为我国法律的正式渊源 ,是基于现实的明智选择。本文从理论上阐明法理的具体指称 ;在技术层面上则以疑难空白案件为平台 ,通过法理—判例—法官造法三者互动关系的考察指出法理作为我国法律渊源的现实性、必要性、可能性 ,最后落实到中国法律渊源体系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25.
霍布斯的《法律要义》与现代法律实证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6.
“信仰法律”的提法有违法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的要义是主体或信仰者自愿地对某种或某些一直没有或不能得到理性或经验支持的观点、主张、实体深信不疑,视其为至真至善至美以至于奉其为生活的目的和终极意义。信仰属于自为的领域,不能被要求和强制。除非我们仅将法律局限地理解为超验的自然法,否则,实在法由于其无法祛除的工具性、无法克服的缺憾性不可能成为被信仰的对象;同时,若“要求”人们信仰它,事实上就否定了人们对国家法律持有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使国家法律丧失不断改革、完善和进步的可能与动力,最终导致危害法治的后果。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关于法和法律的理解是以本质主义方法论作为其方法论的。马克思在法与法的实现之间作了区分,形成了法的二元论:客观法与实在法,客观法是实在法的本质。马克思一生都持有法的二元论,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1837-1843年,马克思认为客观法是人类理性的本质;1843之后,马克思认为客观法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  相似文献   
28.
《海南人大》2009,(7):46-46
张雪樵在2009年6月18日《检察曰报》撰文认为,法中自有正义在。但法律特别是实在法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因为拘泥于文字的表达会产生认识理解上的分歧;因为它的不周延性和滞后性会产生不合时宜或无所适从的尴尬;因为规则的刚性有余、谦抑不足而不善平衡调整,对社会的安定和谐功效有时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9.
作为西方法哲学的经典命题,刑法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具体展开。刑法与道德的基本区分在于,是否具有主观罪过。刑法是道德的低限,故可以把一定的道德义务转化为刑法义务,用刑法予以推行。实践中面临这样的难题:如何处理符合刑法的道德恶行?如何处理根据刑法是非法的,但在道德上可以证成的行为?这都需要我们在实在法与自然法的框架内进行现实的抉择。  相似文献   
30.
本文主要以哲学史的分析方法,在对"贵无论"玄学历史资料疏理的基础上,用存有论、认识论以及宇宙观与本体论的思维方法,展现贵无论玄学中的天道观;通过分析贵无论玄学所体现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价值哲学,认识其中的人道论;最后使用"综合分析法学的方法"、"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和"比较法学的分析方法",逐一分析贵无论玄学天道观与人道论的关系,并为之添加恰当的自然法内涵.本文将沿着由"以无为本"、"本在无为"到"崇本息末"、"崇本举末"的玄理发展轨迹,研究王弼贵无论玄学思想中自然法、理想法与实在法之间的本体与现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