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8篇
法律   532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154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郭建忠  穆小萍 《陕西检察》2000,(2):31-33,37
刑事诉讼法对庭审方式进行改革后,辩双方对抗性大大增强,公诉人承担了指控犯罪的全部举证责任。如何进一步加大举证力度,增强举证效果,即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公诉主张,及时准确地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也关系到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笔者结合庭审实践,就举证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2.
闲来打开电视,画面正是法庭开审不能忍受丈夫大宝欺凌而离家寻找爱情归宿的山杏“重婚罪”的镜头,只见远景居中的审判长(男)移靠一旁,似乎是“主审”的女法官却在大声呼喝,一会儿不准证人提问,一会儿不准被告辩解,说是未经审判长同意不准说话。这时审判长已经隐去,山杏听后颓然,不知怎么办才能说话,因而也就没有辩白。  相似文献   
143.
刑事错案多源于错误的事实认定,错案的防范应对事实的形成机理加以深刻的反思.侦查中心主义下,事实定格子侦查,无法实现对证据能力的审查,庭审证明形式化、证明标准虚置,辩方的主体地位及诉讼权利受到压制,冤错案的发生在所难免.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强调事实形成于庭上,审判中心主义下,重塑了审前与审判活动的关系,强化了冤错案的监督、制约机制;要求实现庭审证明的实质化,确立了冤错案的发现、救济渠道;强化控辩对等,为冤错案的防范提供了对抗性制度的支撑.以冤错案的防范、救济为指向,未来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应以证据裁判原则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以庭审实质化为目标,细化并落实庭审程序规则;以被告人的权利保障为重心,完善辩护制度.  相似文献   
144.
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律师辩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项改革以庭审实质化为重心、以案件繁简分流为配套,辩护律师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协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程序选择,并且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真实性、明智性,但简易、速裁程序的大规模适用压缩了律师的辩护空间.值班律师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刑事法律援助在案件范围上的全覆盖,有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的平等与及时,但律师辩护的有效性则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庭审实质化改革与律师辩护相互促进,在庭审实质化改革中,尤其需要保障辩护律师申请证人出庭的权利、调取新证据的权利以及在必要时申请重新鉴定的权利.制定基本证据标准指引,有助于强化律师辩护的可预期性,但应防止因司法僵化制约律师辩护的有效性.应注意从提高律师辩护率、加强律师辩护功能和提升律师辩护质量等方面促进律师有效辩护目标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45.
从1982年民事诉讼法到2012年民事诉讼法,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改革经历了以公正为名的虚化到以效率为指向的弱化,尽管在外观上逐渐呈现出独立化样态,但却深陷公正与效率的矛盾而致功能丧失。从充实庭审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我国审前准备程序进行重构。从庭审中心论立场而言,我国应当建构期日型审前准备程序,而非现行两阶段分置式的审前准备程序。因此,完善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核心内容,绝非止于现有认识上的重置法官与当事人的权限配置关系,赋予当事人争点决定权并限缩法官权限即可,而是要遵循当事人事实主张的规制原理,以有理性评价为指针整理、限缩、深化并确认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藉此,庭审始能高效地实施集中证据调查以发现真实。  相似文献   
146.
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审判程序问题,以及美国视角的庭审控辩技巧。在现代诉讼理论和实践中,审判程序是全部诉讼活动的中心所在。审判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体现了一国诉讼制度的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最终承担着体现社会正义的使命。我国刑事诉讼法在1996年作了重大修改,其中有两个热点问题,即律师辩护制度和审判方式改革。审判方式改革构成了这次刑诉法修改的核心,它带动和影响了其它程序的改革。在研讨法庭控辩技巧的同时,应当对中国的审判程序有个总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7.
仇人见面     
《法律与生活》2011,(19):29-29
13岁的唐粤,遭到j三名绑匪绑架,并被杀害。三个月后,绑匪被抓。 庭审开始前,当看到三名犯罪嫌疑人被刑警押进法庭时,唐粤的母亲迫不及待地从座位上冲了过来:“你们这些坏蛋,还我儿子,还我儿子……”她一边说一边欲冲上前去殴打三名犯罪嫌疑人。但被坐在一旁的法警制止,此时的她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48.
我国2010年五机关颁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虽然在适用程序上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但在裁判程序的独立性、诉讼效率、二审程序救济及相关配套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模式主要有审前证据禁止动议、审判之中的审判、声明异议和庭前听证几种,其形式虽然各异,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考量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针对我国目前的立法及司法现实,应借鉴国外规定,建立以庭前排除为核心,以审中、审后救济为辅助的多层次的程序结构,为排除非法证据提供有效的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49.
张召国  张越 《中国审判》2010,(3):60-61,64
当指控文强强奸罪不公开审理部分完结时,已是2月7日凌晨1时。 在法庭举证阶段和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围绕受贿罪中关于收受的部分财物性质认定和分红获利如何认定,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是否存在主观上明知这些黑社会性质组织进行有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是否实施了包庇、纵容的行为,行贿罪中是否存在明确的请托事项以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是否还有其他合理的能说明来源的部分未予扣减等争议焦点进行了辩论。  相似文献   
150.
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诉讼,而是对执行机关提出的减刑假释建议的一种司法审查。文章指出减刑假释审理程序应从四个方面加以完善,特殊罪犯减刑假释案件的庭审程序与普通罪犯相比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