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4篇
法律   64篇
中国共产党   72篇
中国政治   106篇
政治理论   31篇
综合类   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concepts of "density" and "urban morphology" are today at the centre of debates o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he concept of"density" provides a solution to the issue of urban sprawl and, consequently, offers a way of rethinking sustainabl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densification of urban centres makes it possible to reduce a vulnerability related to the excessive use of suburban areas. However, densification is not a "turnkey" solution. Numerous criteria relating to its use are poorly understood. As numerous contemporary experiences have demonstrated, urban densification exposes space systems to new, unknown forms of vulnerability. First, the concept of "vulnerability" will be defined, specifically that of urban vulnerability, as well as related concepts, such as those of risk, hazard, and challenges. Secondly, forms of vulnerability inherent in the over-densification paradigm are pinpointed: This will involve determining the specific hazards, challenges, and risks of this space system. Thirdly, the authors will demonstrate how the concept of "compactness" makes it possible to review at the different urban levels the densification processes of territories and urban areas. Finally, a tool for the optimisation of compact urban morphologies for use in countering the related hazards and risks will be proposed.  相似文献   
82.
《政策瞭望》2023,(4):23-26
<正>2008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嘉善县老年公寓时,对嘉善提出了“要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工作要求。近年来,嘉善县委、县政府紧扣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双示范”建设,突出“城乡统筹、全域覆盖”,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幸福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浙里康养”县域样板。  相似文献   
83.
美好生活是人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理想追求,而法治则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法治的平等原则确保人人拥有平等的人格、规定人人相同的地位以及赋予人人同样的法律机会,为人的尊严感的达致奠定基础.人民福祉是法治的根本目标,要通过法律制度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确保不同群体之间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地域发展上的互补...  相似文献   
84.
85.
王雨  韦倩 《当代贵州》2021,(14):9-10
语文从及格边缘变成全县联考第一,总成绩大幅提升……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平塘四中就读的七年级学生陆娜说:"有了老师的帮助,我会继续努力的!"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寒假期间,平塘四中的老师们没有闲着,他们悄悄进行了一场大比武——按照年级和学科进行分组,开展自主备课、集体备课、课堂达标等活动。  相似文献   
86.
世纪之交,山东的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在社会生活中深层矛盾不断暴露和解决的过程中,山东青年的政治态度日趋成熟和稳定。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1996-2001年先后进行的4次、涉及12400名青年的社会调查显示,山东青年政治态度的突出特征是:热爱祖国,肯定改革 对精种文明建设充满期待,强烈要求惩治腐败,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有信心亦有困惑.  相似文献   
87.
88.
从“强国家弱社会”到“强国家强社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过分重视国家、忽视了社会,导致国家与社会高度一体化。当前,国家与社会虽然开始分离,但两者的关系仍处于失衡状态。我们要以“强国家一强社会”为目标,切实增强国家的权威性和社会的自主性,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9.
张泉芬 《求知》2014,(12):38-40
<正>西于庄地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和危陋平房片,征拆总建筑面积达34.61万平方米,9654户居民需要安置。该地区危陋房屋始建于解放前,由于使用年限过长,存在房屋质量差、基础设施落后、安全隐患较大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思搬迁、盼改造的愿望十分强烈。让那里的老百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切实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90.
李先敏 《前沿》2012,(9):38-41
诺齐克以建立多元主义价值观共存的元乌托邦社会为政治理想,各种价值形态都能自我实现,互不干涉。然而在建构元乌托邦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的理论缺陷,首先,它不能有效地说明保护性社团的道德起源;其次,支配性社团的形成过程出现了较大的理论悖论;再次,支配性社团在向国家转化的过程中缺乏必然的理论联系;最后,超弱意义上的国家转化为元乌托邦社会(最弱意义上的国家)时不能有效地证明国家权力的集中化符合其政治理念。这些缺陷证明了其理论的幻想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