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8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各国政治   222篇
工人农民   33篇
世界政治   39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54篇
法律   2485篇
中国共产党   677篇
中国政治   1244篇
政治理论   556篇
综合类   121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503篇
  2013年   448篇
  2012年   592篇
  2011年   639篇
  2010年   523篇
  2009年   545篇
  2008年   597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384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51.
冷战结束后,北美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涌现出许多新学派.在总结苏东剧变教训的基础上,这些学派大多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死亡",资本主义并不是历史的终结,并对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的相关观点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952.
制度一直是政治学中的主要研究对象。传统制度主义以制度为中心来考察历史。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 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反对把个体行为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重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新制度主义又可分为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相似文献   
953.
沈升良 《工会论坛》2004,10(1):112-113
1937年 8月陈独秀出狱 ,他此后的一些言论和行动 ,表面上表现得很革命 ,但是这些言行并不能充分地说明陈独秀在出狱后已经不是托派了。虽然组织上与托派脱离关系 ,政治上与托派采取了不同的立场 ,但是思想上却始终没有彻底放弃托洛茨基主义。所以说 ,陈独秀出狱后仍然是个托派 ,是一个不彻底的托洛茨基主义者  相似文献   
954.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后 ,中美关系跌宕起伏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反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无论对美国对华政策遏制派还是接触派都起作用。遏制派试图像对付苏联那样来对付中国 ;而接触派则想促使中国向美国所希望的方向演变。但双方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即彻底清除共产主义。无论是克林顿民主党政府还是布什共和党政府 ,对华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5.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学术界兴起了全球化研究的热潮.在9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从文化或者文明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考察,逐渐形成了文化全球化的研究框架.文化全球化研究至今方兴未艾,这个总主题下的全球文化、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文化帝国主义等重要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关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和实质出发,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956.
明察历代政治得失,以驭现实治乱风云,是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的突出特点。毛泽东读史,有其明确的现实目的和价值取向。他是把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领导现实运动走向胜利的三个条件。因此,他在阅读《二十四史》时,尤为关注的是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治乱兴衰、成败得失的根由,以及有关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继而从中寻绎经验教训,以为借鉴。  相似文献   
957.
958.
刘征峰 《法学》2021,480(11):115-129
虽然共同意思表示型夫妻共同债务与共同利益型夫妻共同债务可能存在认定上的交叉,但二者之构造基础存在根本差异.前者遵循"意志高于理性"原则,后者才更加适于作为利益衡量和实质判断的场域.《民法典》第1064条并非财产法上共同意思表示规范的指引规范,而是构成独立的请求权基础,并与财产法上的相关规范形成竞合.财产法上的共同意思表示当然构成夫妻共同意思表示,但除此之外,其他行为能否被评价为夫妻共同意思表示则需依据《民法典》第1064条之规范意旨以及这些行为在财产法上的效果来综合考量.在夫妻身份公开的情况下,保证和债务加入行为亦可被评价为夫妻共同意思表示.在代理、履行辅助、代为清偿等情形中,债务人配偶因欠缺为自身创设负担之意思,其行为不构成夫妻共同意思表示.出于保护债务人配偶意思自治之必要,应排除单纯沉默并限缩默示推定的范围.与财产法上多数人之债性质约定不明时的按份债务推定不同,在夫妻共同意思表示有疑义时,应推定为连带债务.  相似文献   
959.
960.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问题和主义"的论战。论战的一方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共产党员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所倡导的实用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革命救国还是改良救国。对于这场"问题和主义"的论战,学术界大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立足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研究这场论战,阐述论战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及意义,分析此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的影响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