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151篇
中国共产党   270篇
中国政治   526篇
政治理论   230篇
综合类   25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从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向生成论思维方式的转向,而推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对资本现代性的追问和批判。马克思哲学革命与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内在关联对当前我国现代性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张高翔 《思想战线》2004,30(1):131-135
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意味着三种不同社会的范式转换或超越。宗教在其中呈现着不同特征:在前现代性中,宗教是一元的、垄断性的;在现代性中,宗教是多元的、具有世俗化的倾向;而在后现代性中,宗教除仍具有世俗化的倾向外,还具有灵性追求、教主崇拜、家庭式社区型小宗教团体等特征。这代表了后现代宗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3.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伦理道德危机日益突出。十六大提出的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离不开民族精神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融合。道家道教伦理道德中“趋下”的道德实践模式为缓解人与人以及自身的紧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当代伦理道德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思考。  相似文献   
24.
市场化过程中分层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 《探索》2003,(4):68-72
在国家原有的关于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衰落以后 ,出现了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家政治强调的转变、社会分层体系重组以及思想的变化。中产阶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原来的阶级理论的异同也许正反映了中国改革的延续性和断裂性 ,反映了中国社会二十多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5.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与“现代性”的内涵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起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过程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秉承“社会本位”(具体表现为“任务本位”)的目的观。马克思主义则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即以促进入的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并将人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测度,需要在主体路向和科学化路向上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26.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思潮.他们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对资本主义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运动的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批判和探讨.本文试从整体上来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从六个方面概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以便于吸收和利用其合理的成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7.
立足实践,马克思对现代性既赞扬又批判。正是由于“实践”关怀,他信奉现代性的价值理想,追求人类的幸福和解放;正是在“实践”中,他看到了现代性的各种异化现象,批判了现实和各种理论;也正是革命的“实践”,才有可能进行现代性重建。实践的辩证立场,使马克思的现代性思考富于思想的张力和开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28.
现代性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政治体制、文化状况的统称.质疑现代性、批判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与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质疑,主要有:以"微观权力论"质疑批判了西方所谓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制度;以"工具理性"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以"非中心化"思想,质疑现代化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诸如,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等等,同时表达了对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和利益的关注.这些质疑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启迪是:首先要明确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避免西方现代化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从产生异化的原因入手,创造条件防止科学技术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拒斥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处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矛盾,求得经济与社会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9.
《行政论坛》2017,(6):134-136
当今,现代性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但对后现代性还有争议。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是一种什么关系,是断裂还是延续,存在不同的观点。持"断裂"观点的学者,基本以历史本身存在断裂为依据。持"延续"观点的认为,后现代性中还存在现代性的诸多要素。全球化加速了后现代性。进入21世纪,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的学者用流动的现代性替代了后现代性的表述,有的学者提出多元的现代性。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是一种延续的观点。  相似文献   
30.
在现代社会,自我认同问题的凸显有其深刻的原因.总的来说,现代自我认同危机是现代性对日常生活侵袭的结果;全球化进程是自我认同危机出现的大背景;科学技术推动了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消费文化进一步催生自我认同危机;大众传媒则加速了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