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杨天石 《现代领导》2014,(12):45-45
1945年春,国库局的几个知情人开始向重庆国民政府秘密检举中央银行美金公债舞弊案。 一笔天文数字般的国家巨款巧妙地成为国库局少数“同人”的囊中财富.对于这样一个损公肥私的签呈。身为中央银行总裁的孔祥熙居然批了一个“可”字。案发后.社会“反孔”情绪日趋强烈,但孔是蒋的姻亲.有霭龄、美龄“护孔”,“换马”谈何容易。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苦痛极矣”。  相似文献   
82.
蒲东峰 《政府法制》2012,(25):41-41
北京的王先生先行垫付600万替两个朋友买官被骗,直到案发也不说朋友到底是谁?近日,诈骗王先生的嫌犯邹焰焰在市二中院受审。王先生当天没有现身,据知情人分析,王先生打算一人扛了,把买官的朋友说出来没有意义,私下里怎么给钱也与本案无关。  相似文献   
83.
犯罪印象痕迹犯罪印象痕迹,是指在现场访问中,案件的最早发现人和报案人、事主、被害人及其家属、周围群众、可能的知情人等等,在发案前后看到、听到、了解掌握的有关现场情况、犯罪分子相貌、现场声音、受害人的家庭背景等等情况,这些情况留在其大脑中,形成印象痕迹。这些犯罪印象痕迹往往可以为推断案件性质、作案时间、犯罪地点,甚至寻找发现犯罪嫌疑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4.
<正>《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美国白宫计划提出一项方案,逐步削弱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简称:房利美)与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简称:房地美)的作用,并最终将这两家机构关闭。  相似文献   
85.
"本人是东吴路一单位职工,29日半夜或30日凌晨有人偷走本单位办公电脑多台,其中本人电脑为最旧的,但是里面的数据资料对本人来讲非常珍贵。现在几乎无法开展工作,饭碗难保啊!恳请梁上君子或知情人找  相似文献   
86.
能从吉世光“潜伏”经历中感受到尴尬反讽的并不会只是演艺界,负存抓捕吉世光职责的警方,恐怕同样也会如此。13年的逃犯、“曾参演30多部电视剧”——不断公然在银屏上招摇露脸,办案警方愣是长期未能觉察。在知情人的举报下吉世光才得以归案,虽然仍不失为一件好事,但对于警方而言,显然又不能算是一件多么露脸的事情。  相似文献   
87.
讯问犯罪嫌疑人与询问证人是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中的重要环节,由于人们都具有趋利避害的思想,因此犯罪嫌疑人一般都不会主动、自发地供认自己的罪行,知情人也一般不会作出不利于自己或承认自己有错的证言。要取得犯罪嫌疑人的真实供述和知情人的真实证言,就需要侦查人员在讯(询)问中使用一些心理学策略和技术。  相似文献   
88.
谈证券法     
赵荣喆 《法制与社会》2011,(36):289-289
《证券法》规定非法获得内幕信息的人是内幕交易人,包括内幕信息知情人。主体在知情人之外有“非法获得内幕信息的人”,而此种区别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质疑。从国际上现有的证券市场经验来看,除了知情人之外以合法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人也可能成为内幕交易。我国现行的证券法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更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接着证券市场的难题也就接踵而至。本文对证券法的法律责任进行分析,而且论述了证券市场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同时提出了一些有效地提高惩治内幕交易力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89.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防卫,是自我对本我的压抑,是一种潜意识功能,不同年龄段,其有不同性质。面对职权考验、压力困扰、内心冲突,侦查员会产生心理防御。侦查对抗中,要辨析嫌疑人的防御;从被害人自保失灵,可找到案侦线索;知情人拒证,出于种种防御动机;侦查员先要防御自己的弱点,才寻找对方的弱点而攻之。知己知彼,侦查员方能明防御之虚实,查案情之就里,取证据之关键,顺应侦办规律,取得案侦成功。。  相似文献   
90.
博览之窗     
《先锋队》2012,(6):54-55
2011年网络反腐事件的3种形式剥洋葱式网络反腐网友将有意或无意发现的腐败线索或者证据上传到网上并引发关注,网友顺藤摸瓜挖掘出更多证据,引起反腐机构介入和查处。中心开花式网络反腐掌握或接近腐败内幕的内部知情人,把腐败的重要线索或证据直接发布在网络上,引起网友关注,形成舆论压力,反腐机构核实证据,立案查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