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略论科技法的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卫平 《科技与法律》2007,21(3):15-19,51
在妥当界定科技法的概念内涵、确立好价值的合适研究进路后,对科技法价值目标进行探究就成为可能。本文认为:科技法是以国家干预、介入科技活动、推动科技进步为本质特征的新型法律部门,其价值目标表现在科技自由、科技进步、科技效率和科技安全等诸方面。科技法价值目标的明晰有利于科技法价值理论的构建,有利于从法的理念与价值的高度使科技法本体论、发生论、运行论、规范论、范畴论等诸理论形成融会贯通的统一体系。  相似文献   
22.
科技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群体,由科技政策法、科技研发法和科技成果转让法组成,是典型的问题中心主义的法,特别强调特定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支撑和实现.科技法通过催生、培养和引领、增强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确立国家介入科技活动的原则和路径,建立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的权义结构,开拓先进生产力或推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建立和技术哲学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科技法责任模式,是科技法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23.
农业科技法是农业法与科技法的交叉领域。以宪法为根本,循农业法与科技法“双路径”发展而来的当下中国农业科技法形式过于分散、内容不易把握。我国应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地方性农业科技立法,走国家层面农业、科技综合性基本法,国家层面农业科技单行法与地方性农业科技法规相协调的完善之路。  相似文献   
24.
2013年,北京大学法学院与中国科技法学会正式合作编辑出版《科技与法律》杂志。这是杂志之所幸,亦是广大读者之所幸。回顾《科技与法律》走过的23个春秋,"促进科技与法律互动,服务学术与产业创新"始终是我们的立刊宗旨。这其中,求真务实的理念支撑着我们用铅字在方寸间架起读者与作者、产业界与学术界、实务界与理论界之间信息互动与思想碰撞的桥梁。但是,随着《科技与法律》的读者群体  相似文献   
25.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工业发展 ,离不开制度完善。文章认为湖北省应该重点在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投资制度、税务制度和贸易制度上开展政策法规制度创新 ,提出了建立知识产权参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制度、明确规定湖北R&D投入占GDP的比例、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实行高科技产品出口实行零税率等创新性建议。  相似文献   
26.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伦理价值日益凸显并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科技政策时必须考量的因素。科技政策的伦理价值是以人为本,其法治意义一方面是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的动力,另一方面是为科技立法提供道德支撑和伦理认同,为科技政策的选择提供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7.
在我国提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知识产权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很多大学设立了知识产权法专业,并与法学专业并列进行招生。同时,在理论界比较强势的说法是知识产权法比较特殊,归入任何法体系都有不妥之处,应将其作为独立法部门。通过对科技法演化历史的梳理认为,知识产权法是科技法在其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历史形态,是科技法体系中关注科技主体因技术发明成果而享有排他性财产权的制度安排。尽管知识产权在当代获得了强势发展,但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的科技法体系对知识产权的支撑和浸润作用不能割舍,任何主张知识产权独立的理论和做法都会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带来危害,应尽快走出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相互割裂的误区。  相似文献   
28.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中央政法委关于2007年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政法〔2007〕9号)、《人民法院审判法庭信息化建设规范(试行)》(法发〔2008〕28号)(以下简称《建设规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庭审活动录音录像的若干规定》(法发〔2010〕33号)等规定,结合近  相似文献   
29.
本文阐述了电信法中不对称管制的概念、法理学依据和规范结构,提出了认定歧视的标准和反向歧视的概念,分析了不对称管制措施的反向歧视特征及其合宪性,探讨了制定不对称管制措施的立法权。不对称管制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反向歧视措施,虽然形式上为特定法人设定了不平等的义务,但由于法人人格权仅具有财产意义,且该措施属于促进竞争的公共利益行为,故其并不侵犯法人的平等权。其作为形式上不平等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规范,立法权属于国家立法,而非政府立法。  相似文献   
30.
考证古代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历程。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即来源于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的技术法规。对于古代技术的发展、普及具有直接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形成于古代帝王专制权力下的技术法规,是科技法产生及演化的初始形态,对这一历史形态的形成及发展进行法哲学层面的反思,对进一步研究科技法历史形态的演化及制定有效规制科技发展的法律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