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2篇
中国共产党   55篇
中国政治   57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1.
当前,无论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在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下,我国的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自身建设与各民主党派建设有着许多统一性,同时各自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充分认识二者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互相促进,使之和谐互动、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2.
统战工作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与实现社会团结的重要价值准则。通过友善的方法,可以更多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用友善的态度,可以消融误解,形成共识。统战文化与友善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统战政策体现了友善的精神。新时代需要以友善的方法推动统战工作实践,谱写大团结大联合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43.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融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群 《法学研究》2000,(6):119-128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具备趋同的法律保护客体———环境和自然资源、共同的法律调整对象———生态经济社会关系、相互融合的法律调整方法———立法模式 ,因此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应当融合而成为一个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44.
张立刚 《青年论坛》2010,(1):97-101
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发生表明"两少一宽"政策的适用存在重大误区:人为地扩大"两少一宽"政策的适用空间和犯罪行为的受害对象,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全面理解"两少一宽"政策的关键要点就在于必须把"两少一宽"政策的适用严格限制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本民族之间的犯罪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两少一宽"政策的适用的"盗户效应"。  相似文献   
45.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明确表述,将其细化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六个坚持”。“六个坚持”统一于21世纪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统一性和系统性角度把握“六个坚持”,能更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更好应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46.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命题和新思想,已经构成统一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以及理论创新成果内涵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不仅体现了各思想观念要素的内在统一性,即统一于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之中;而且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整体思路,即如何从世界观方法论及具体实践上破解"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47.
俄罗斯联邦检察院组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编总则 第一条俄罗斯联邦检察院 1.俄罗斯联邦检察院——是统一性联邦中央集权机构系统,以俄罗斯联邦名义对俄罗斯联邦领域内现行法律执行状况及俄罗斯联邦宪法遵守情况进行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48.
具有违法性的行为,在民事与行政上的效力一般被予以否定,即违法则不可能有效。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肯定这些行为的效力,更有利于法益保护和立法目的的实现.故在民法上出现了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与管理性规定的区分。这体现了有效性与违法性判断一定程度上的分离.而这在行政法上也有体现。这种分离既体现了法秩序的统一性.又体现了各部门法不同的利益导向及法的利益权衡本质,也决定了各部门法判断的相对独立性,即使具有保障法地位的刑法也是如此。“一般违法性”的存在,与刑法判断的独立性不相冲突,而民事、行政法有效性与犯罪的成立也并不完全排斥。  相似文献   
49.
行为违反国家规定属于污染环境罪的违法要素,对其认定应当按照法秩序统一性的逻辑进行,必须顾及前置法。行为人通过签订买卖合同等形式转移、处置危险物质的,可以认定为违反国家规定。对于本罪中排放、倾倒、处置等实行行为的判断,需要考虑刑法固有的违法性,且不能离开客观归责的法理。在行为人委托他人处置危险废物的场合,如果其不关心受托人的资质和实际经营情况,转移并任由受托人倾倒废物的,可以构成本罪共犯;但行为人因对方违约而拒绝将废物运回的,其犯罪故意可能被阻却。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理解与本罪的保护法益有关,将生态学的人类中心论理解为生态学的法益与人类中心的法益不相抵触;认为本罪既可以是行为犯也可以是结果犯,既可以是抽象危险犯也可以是侵害犯的主张,未必具有合理性,且实益极其有限。对于“外环境”的确认要在本罪保护法益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出现保护不力的局面。对于实务中确定严重污染环境时不当运用鉴定方法,导致损害被放大的问题,也应给予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50.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关系公民人格利益能否得到全面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已经对精神损害应予赔偿作出原则性和具体性的规定,但《刑法》对犯罪行为引起的精神损害应否赔偿未作规定,《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把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外。随着我国现实生活中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的个案层出不穷,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我国法学界对此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就法制统一性、致受害人精神损害的犯罪行为的性质以及其所侵犯的法益、诉权存在的合理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主张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应予以赔偿,并提出我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应当对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及对被告人履行赔偿义务情况作为量刑情节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