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4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154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困扰各国发展之时,当代生物学成果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与呈现的广阔前景日益为人类所重视.其中,基因与遗传学的研究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利用结构基因组学的同存数据,生物学家们大规模地进行基因识别、克隆与表达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对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是对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和制度的重大突破。新民事诉讼法确认非实体利害关系人具有作为公共利益提起民事诉讼的主体资格,但并未明确规定哪些机关和组织可以作为公益诉讼的主体,这有可能增大公益诉讼实际运作的难度。因此,明确公益诉讼启动主体就成为构建并运行该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诉讼信托的确立是公益诉讼当事人适格之扩张的适当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萌 《法制与社会》2011,(20):151-151
赵灵认父案早已尘埃落定,但是背后的法律探讨仍未止息。赵父是否有资格提起确认赵灵与刘汉金为父女关系的诉讼成为探讨的话题。如果赵父具有该资格,又是否会侵害赵灵的利益呢?  相似文献   
14.
王利明 《海南人大》2007,(11):47-47
在《中州学刊》2007年第4期撰文认为,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是中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由于环境利益的多主体交叉性,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即包括检察机关、政府职能部门、环保团体和公民个人。虽然中国目前的环保团体数量不多,素质还有待提高,但是应该将它们作为最有潜力的主体来培养。  相似文献   
15.
动物等自然物是否有资格提起诉讼,其诉讼行为能否通过人类代为行使是自然的权利诉讼所面临的问题。自然的权利诉讼理论根基可以追溯到环境伦理学中的各种学说,最早的自然的权利诉讼出现在美国,但是,至今美国法院对自然的权利诉讼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环境纠纷诉讼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纠纷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传统的诉讼制度在解决环境纠纷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为此,有必要通过扩张原告资格、构建公益诉讼、确立团体诉讼等途径,完善环境纠纷诉讼制度,以有效保护民众的环境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取与学界主流观点所持的"否定适用说"不同的立场和研究进路,立足于解释论和司法政策论的角度及方法,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展开分析;依次就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适格、起诉条件的加重、审理程序和裁判以及与案外人申请再审程序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力求促进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以符合立法者所设定的规范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强制执行过程中,生效裁判的执行力是否及于债权人之继受人或债务人之继受人常存争议,我国现行规则对此并没有规定救济途径。相关国家和地区均规定了许可执行之诉以为债权人实现权利提供保障。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虽在《执行解释》中规定了请求对执行标的许可执行诉讼,但这并非许可执行之诉之规定。构建我国的许可执行之诉制度既有现实必要性同时也具可行性。为此,应从诉之事由、当事人、管辖法院、诉之程序等方面加以科学设计。  相似文献   
19.
司法能否将教育权纠纷案件纳入审查范围,日益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教育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作为特殊的行政关系,应当纳入行政诉讼范围,接受司法管辖。在教育行政内部救济制度缺乏或不足前提下,司法权介入更是多了现实实践的需要,而非仅仅停留在法理的理论推导基础之上。司法权的介入,亦需要平衡与学术自由的关系,不至于灼伤学术自由花朵。  相似文献   
20.
建立执行异议之诉是民事诉讼法修改的亮点之一,但仍存在立法缺陷。文章根据执行异议之诉当事人的规定及理论基础,提出了立法完善建议,以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