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7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27篇
世界政治   14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2983篇
中国共产党   333篇
中国政治   731篇
政治理论   159篇
综合类   88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380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388篇
  2011年   523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406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336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297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法庭内外》2010,(10):F0002-F0002
刑法大修8月2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修定案将有期徒刑上限拟提高到25年,取消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对死缓减刑作出严格限制,"恶意欠薪"及"醉酒驾驶"等入罪,规定对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对此存在不同的意见,有委员认为有利于社会和谐。也有委员认为这可能起到负面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9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于2010年5月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证据规定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标志性事件。然而,对于两个证据规定如何理解?如何把握?两个证据规定自身有无缺憾?两个证据规定未来的实施前景如何?面临哪些障碍?专家学者仁智互见,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在两个证据规定发布之初曾组织座谈会予以研讨。本刊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就两个证据规定展开进一步探讨!并且,本刊将对两个证据规定予以持续关注,欢迎专家学者以及司法实务界人士惠赐大作!  相似文献   
993.
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后,中国的死刑复核在时隔27年后艰难地实现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始终坚守的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目标。[1]死刑核准权的收回,毋庸置疑对于统一死刑适用标准,限制死刑适用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是一项普遍接受的习惯国际法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出现了不同的理论主张,国际实践基本上是绝对豁免和限制豁免两种原则并存,并且主张限制豁免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它的通过和开放签署对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国内法治方面探讨一下《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白树彩 《法制与社会》2010,(35):335-336
刑罚“轻刑化”是当今世界刑法的发展趋势,它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民主化进程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刑罚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一贯遵行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逐渐深入,轻刑化在刑事司法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突出。其中有关死刑废除的问题一直是刑罚轻刑化争论不休的话题,现在大部分的观点都认为死刑废除是必然的趋势,但在目前中国还不能废除死刑。刑罚是否有人权保障和人道主义,是否是恶法,应该从全面的角度去考察,而不应该仅仅从犯罪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有把被害人也考虑进来,才是一个完整公正的评判局面。刑法是倡导罪刑法定原则,是为了有利于被告人,但是并不是说为了达到有利于被告人的效果就要漠视或者牺牲被害人的利益,这是颠倒本末的做法。  相似文献   
996.
对于《美国联邦宪法第九修正案》的含义有“限制权力派”和“未列举权利派”的争议,双方各自从历史、语境和文本论证自己观点的正当性。前者更接近制宪者的“原意”,后者则体现了对第九修正案的当前理解。在宪法实践中,二元联邦制终结前,大法官们把《第九修正案》理解为限制联邦权力的解释规则;二元联邦制终结后至今,随着联邦权力的扩张而逐渐将其理解为保护个人未列举权利规范依据。这一变化是大法官们立足于现实,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运用司法技术回应时代转型和社会需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7.
解雇制度对劳动者的就业权构成直接影响,法律对解雇权行使进行了必要的禁止和限制.承认并看重解雇权对劳动者工作和生活构成重大影响是两岸学者的共识.对劳动者提供解雇保护在两岸法律中既有相通性,也有各自的特点.解雇保护的预告期与补偿金制度是两岸都采用的,却各有自己的特色.追究雇主非法解雇的法律责任在解雇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国家出于一定的目的设置一定的刑罚,追求一定的效果。作为刑罚种类之一的死刑在立法上被确认以及在司法上被适用也不例外。但无论从刑罚的报应目的还是预防目的来分析,死刑的设置均是不必要的,应该被废除或者限制。  相似文献   
999.
目前,我国在执行注射死刑时存在不能完全平等适用的问题。这种不平等适用体现为不同身份的死刑犯适用不平等、不同地区的死刑犯适用不平等、不同罪行的死刑犯适用不平等等方面。注射死刑不平等适用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引起社会的诸多质疑。而注射死刑未平等适用的原因较为复杂,既因立法上存在漏洞,又受到注射成本过高,地方司法机关推动力度不够,民众报应观念较强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以控制定罪为中心、定罪量刑一体化的传统审判模式及制度安排,已明显滞后于当前死刑案件审判的实践需要及形势发展。法治国家实行定罪与量刑程序分离的司法实践和我国实务界所作的积极探索,为我国实行死刑独立量刑程序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公正为大"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司法效率、资源配置等因素不足以构成死刑量刑程序改革的障碍,构建专门、独立的死刑量刑程序以实现死刑量刑公正已成大势所趋。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试点、技术试错以及适时适当的立法突破构建以成就我国的死刑量刑程序改革,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