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1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2 毫秒
21.
管辖制度决定着正义的分配,承载着诉权保障、司法公正与效率价值,管辖利益的争夺消极地反映为"管辖大战"。以当事人中心主义为视角,结合诉权保障理论重构一般地域管辖制度,对防止法院权限过大和地方保护主义意义重大。"原告就被告"原则有其一定的立法价值基础,但同样也面临着困惑和窘境。重构一般地域管辖制度既要赋予当事人选择法院管辖自由的最大化,也要重新定位效益价值,更要兼顾原告的管辖利益,以实现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平等保障。  相似文献   
22.
以诉权为视野,从民事诉讼的诉权基本理论出发,围绕诉权的平等性、处分性、请求性等基本特质,对对抗制诉讼模式下我国公诉制度中存在相关问题进行了检讨,并提出了扩张公诉权能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23.
Anticipating whether an adversary group will continue to use their usual (“conventional”), expected attack methods is important for military and counterterrorism practitioners tasked with protecting the security of others. Conventional attack methods are by their nature easier to plan and prepare for whilst “innovative” methods may take those responsible for security and counterterrorism by surprise and, as such, may have more impact and more serious consequence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develop understanding of how, when, and why adversary groups might decide to use conventional attack methods or opt to do something innovative instead. A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and findings were applied to develop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at underlies an adversary group's choice of attack method. Identified are three stages preceding the execution of an attack: a) “strategic direction”; b) “incubation”; and c)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plus “overarching” and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can influence the process at each stage. It is suggested that it is these factors and how they influence decision-making that result in innovative methods being used to execute an attack, or convention prevailing. Findings can aid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makers in counterterrorism, security, and law enforcement, to support their understanding, evaluation, and countering of current and future threats.  相似文献   
24.
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唐力 《现代法学》2005,27(6):78-85
在民事诉讼中,关于案件事实解明中法院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存在两种对立的原则:辩论主义与职权探知主义。古典辩论主义以私法自治为根据,主张案件事实的解明应当由当事人承担责任,法院恪守不介入的原则并受此约束。随着社会以及诉讼观念的变化,诉讼不再被纯粹视为当事人私人的问题;发现案件事实、作出符合实体真实的妥当判决,被作为法院的一项责任的观念逐渐形成,从而导致协同主义理念的产生。协同主义认为,民事诉讼中对案件事实的探知,既不是当事人一方的责任,也不是法院单方面的任务,而是两者共同的责任;法院与当事人应当协同去发现案件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纠纷的妥当解决。  相似文献   
25.
细读达马斯卡先生的《漂移的证据法》一书,从中收获良多。先生在比较法的视野下审视英美证据法的特征以及变迁,揭开了英美证据法独特而神秘的面纱,为我们完善证据立法、进行证据制度改革提供了兼具理论性和司法实践性的见解与经验。本文通过摘择精妙的论述语言,试图对其进行简要评析,并总结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26.
设置完备科学的量刑程序能够确保量刑公正的实现,量刑程序作为刑事审判程序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具备审判程序所要求的各种内在品质,这样才能使凭借量刑程序而得出的量刑结论公正,才能真正树立司法权威。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英美两国,其量刑程序具有彻底的独立性、完备的程序要素、重视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等特点,可为深化我国正在进行的量刑程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7.
在民事诉讼中,法官的阐明制度不仅能修正辩论主义所带来的弊端,也有助于防止突袭裁判,探寻事实真相,追求双方当事人的实质平等。在社会诉讼观的倡导下,法官的阐明制度成为法官与当事人对话的一种纽带。法官阐明权范围的扩大成为当今民事诉讼发展的普遍趋势。借鉴德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关于法官阐明权范围的规定,我国可以效仿德国的法官实质指挥诉讼义务体系,从两个方面来界定阐明权的范围:一是建立阐明权范围的一般标准;二是明确阐明权的具体范围。  相似文献   
28.
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中的法庭调查程序评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中的庭审调查对犯罪事实和仅仅影响量刑的事实适用不同的程序和证据规则,并在开始调查证据之前设置专门的开头陈述程序,调查过程严格区分控方举证与辩方举证两个不同阶段,调查的范围仅限于针对两方有争议的事实和情节。这些特点集中体现了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正当程序。  相似文献   
29.
证据开示是现代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实质化的必备程序,作为法治国家对抗式刑事诉讼模式中的一项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建主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应由1.证据开示的主体、范围;2.证据开示的时间、地点、运作方式;3.证据开示的工作制度、保障机制及监督等三部分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30.
两大法系国家采用的诉讼模式不同,一个采用职权制模式,一个采用对抗制模式。两种模式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英国、法国等国的民事诉讼制度近期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改革的结果乃是两种模式的趋拢。这对我国正在进行中的民事诉讼体制的转轨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