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3篇
  免费   157篇
各国政治   17篇
工人农民   48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2761篇
中国共产党   60篇
中国政治   855篇
政治理论   153篇
综合类   307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501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462篇
  2009年   480篇
  2008年   640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628篇
  2005年   537篇
  2004年   531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未来我国刑法改革应当强化刑法的明确性和刑罚的轻缓性,重视刑法的行为评价和引导功能,弱化刑法的威慑功能,切实保障人权;同时积极推进刑事法网的严密化和法益保护的早期化,积极防卫社会,努力实现保障人权与防卫社会两大价值取向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92.
在刑侦专业化建设中,厦门市公安局坚持从实际出发,转变侦查理念,创新打击方式,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刑侦专业化建设之路,打击效能稳步提升,打击质量得以提高。今后仍应围绕"四战两提高"总体工作目标,进一步创新理念,完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93.
Two conflicting definitions of desistance exist in the criminology literature. The first definition is instantaneous desistance in which an offender simply chooses to end a criminal career instantaneously moving to a zero rate of offending ( Blumstein et al., 1986 ). The second definition views desistance as a process by which the offending rate declines steadily over time to zero or to a point close to zero ( Bushway et al., 2001 ; Laub and Sampson, 2001 ; Leblanc and Loeber, 1998 ). In this article, we capitalize on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f several parametric survival distribution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ich of these models best describes actual patterns of desistance. All models are examined using 18 years of follow‐up data on a cohort of felony convicts in Essex County, NJ. Our analysis leads us to three conclusions. First, some people have already desis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llow‐up period,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of “instantaneous desistance.” Second, a three‐parameter model that allows for a turning point in the risk of recidivism followed by a long period of decline fits the data best. This conclusion suggests that for those offenders active at the start of the study period, the risk of recidivism is declining over time. However, we also find that a simpler two‐group model fits the data almost as well and gains superiority in the later years of follow‐up. This last point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as it suggests that the observed gradual decline in the hazard over time is a result of a compositional effect rather than of a pattern of individually declining hazards.  相似文献   
894.
刑事侵权具备"刑事责任"、"侵权责任"双重责任属性,由于刑、民责任在发展进程、互动的路径及效果上的不同,可分化为"因侵权而犯罪"与"因犯罪而侵权",即刑事侵权二分论。"因侵权而犯罪"具有民事责任倾向性,"因犯罪而侵权"具有刑事责任倾向性,解决刑事侵权责任问题须兼顾侵权责任法与刑事法的正义要求。刑民二分论有坚实的法律基础,符合法律价值基础的要求,当刑事责任与侵权责任进行内容接轨与功能互补时,可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价值目标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95.
温世扬 《现代法学》2012,34(4):52-59
人格权是民事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构建是当前立法面临的问题。人格权是私权、专属权及非财产权。人格权以人格法益为客体,人格法益可分为安全、自由、尊严及人格标识四类。各项人格权可按此标准分门别类,从而形成科学的人格权体系。此外,基于概念和法律体系的通盘考量,"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应为我国人格权立法所排除。  相似文献   
896.
真正的制度创造者实际上是社会上的各个利益主体和行动者,历史就是在各个主体的行动中推进的。在各个主体行动的利益考量、相互博弈等过程中显示出制度运作的最为真实的生存逻辑。在刑事和解的制度化进程中,首先,作为行动者之一的司法机关不但在宏观上成为刑事和解在我国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在微观上,即在刑事和解的具体个案中,其以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强制力量作为后盾,从程序上决定着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进行,以及和解后的处理结果等;其次,如果说,司法机关决定着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运作方式以及和解成功后的处理方式,那么当事人的博弈和实践便决定着案件的发展方向;最后,在这一系列的事件和宏观进程中,民众以及学者也以自身的方式参与其中,成为刑事和解制度化的重要推动因素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897.
张海峰 《现代法学》2012,34(3):38-44
"十恶"是隋《开皇律》确立的一个专用法律名词,法史学界一直以来重视对"十恶"内容、罪名沿革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十恶"语词的由来,除少数学者有论及外,尚未有深入的分析。实质固然重要,但名称也不可忽视。十恶原是佛教名词,后来进入律典成为法律名词,因此对隋唐律典"十恶"语词来源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对隋唐律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8.
樊崇义 《法学杂志》2012,33(1):1-12
2011年8月通过初审并公布于众、征询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对证据概念与种类所做的变化、对证明标准的进一步明确与完善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等内容充分表明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有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修正案还对辩护制度、刑事强制措施以及侦查程序等方面的刑事诉讼制度做了改革与完善。诚然,修正案中有些刑事制度的改革依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修正案中所做的有关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899.
在我国建立以“假释为主、减刑为辅”的罪犯出狱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法学杂志》2012,33(1):44-49
我国重减刑、轻假释的现状源于刑法规定中的逻辑悖论,由此影响了减刑假释制度对罪犯更新改造、重返社会、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降低刑罚成本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了假释的广泛适用,不利于监狱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我国应适当降低假释标准,提高减刑标准,以此来完善我国的减刑假释制度。  相似文献   
900.
林明 《法学杂志》2012,33(4):6-12
慎刑理念作为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司法文化中最能够代表主流司法理念的内容。所谓"慎刑"就是主张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审慎、宽缓,无论立法、司法都必须崇德,施用刑罚要慎重从事。儒家秉持的人本主义,"仁政"理念,为政以德和"执中致和"等思想是慎刑理念发展延续的理论基础。慎刑理念主要在司法机构设置、司法官吏的执法要求和违法责任的追究、司法审判方式和原则、诉讼审判程序等方面对古代司法制度的设计与运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这种理念、制度的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特征及其历史价值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在当代的社会主流文化中创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