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5篇
  免费   76篇
各国政治   46篇
工人农民   34篇
世界政治   8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3篇
法律   1486篇
中国共产党   54篇
中国政治   261篇
政治理论   198篇
综合类   7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李玉辉 《思想战线》2003,29(5):63-67
生态区划的本质是认识生态系统的分异组合和其功能的空间表现与时间进化,并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景观规划是从人类可操作的景观水平上,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要求,关注景观结构、景观过程与景观功能的维系和创建,注意自然过程和景观格局中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的水平运动与垂直传递,从静态格局的研究转向动态研究,注重维持多重价值景观功能的一致性优化。  相似文献   
62.
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都是诉讼追求的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目标 ,程序公正优先原则是要求我们在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发生冲突而且必须由一方作出牺牲的时候 ,程序公正应当居于优先照顾的地位。程序公正优先原则维护的是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 ,同现代法治和民主具有内在的、天然的联系 ;它排斥的是干扰司法自治的社会和政治权力 ,与专制和独裁势不两立  相似文献   
63.
请求司法救济是公民、法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手段,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当事人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且将行政程序处理完的事情请求司法救济。本文作者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该案当事人的脱法行为,阐述了行政程序与法律程序在该案中适用范围及一事不再理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4.
习惯法的刑事司法适用:举证与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惯法之刑事实体机能的挖掘,最终是为其进入刑事司法操作开辟道路。本文的理论意图在于,对习惯法在刑事司法操作中可能面临的具体难题予以探讨。文章着重分析了习惯法的举证与审查问题。对前一问题而言,文章首先剖析了习惯法作为“事实”的性格,由此确立了其作为待证对象的地位。其次,文章结合习惯法在整体犯罪论结构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分而治之地探讨了其举证责任的分配机理。就后一问题而言,文章主要从审查的必要、内容、标准等几个侧面入手,进行了讨论。其中,特别突出了民事上“公序良俗”原则之于习惯法刑事司法审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社会资本是倍受当今社会科学领域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的重要起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与国家已不能也无力承担起正义实现的全部内容,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为正义实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丰富的社会资本能使公民自觉并自愿地服务于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调剂,以实现社会经济平等;提高公民道德自律,确保公民自由的实现;并使社会拥有大量社会信任与自组织网络,增强社会合作,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66.
Crime victim–police interface and registration of crime are the early and fundamental interactions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he process of lodging a complaint is marked by the pain of victimization, sharing of information, and expectation of quick remedial action from the police. The nature and quality of experience of the victim and outcomes impact the level of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of police. Through a survey of victims of property crimes, in different areas of a state in India,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procedural justice and outcomes on victim satisfaction. The study illuminates the outcome oriented expectations of the victim, and the unique dynamics of victim–police interaction, which strains the legal ethical framework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相似文献   
67.
胡初中 《政法学刊》2013,(6):121-124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管理创新的滞后,客观地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如此,给政府和公安司法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强化执法为民的履职能力建设和司法机关自身安保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但检察机关基层法警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履职能力的客观要求,差距较大。所以,推动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持续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8.
周庆峰 《政法学刊》2013,30(3):66-71
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系统地考察了历史统治经验,在先秦法家人物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了法治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限于历史条件,韩非的法治理论显现出了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工具性以及法治手段的极端性,这和现代法治理念相差甚远,但是其中的法本理念、法不两适、法不阿贵等对现在的法治建设依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9.
杨建军 《法律科学》2013,31(1):3-14
中国司法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本土化”与“普适化”碰撞和平衡的难题与困境.政治制度的复杂多样性、司法文化传统、国情、大国崛起的使命、政治主体的自决性等多元因素,决定了中国司法应当保持自身特色.与世界通行司法规律兼容,体现高效、便捷,满足民众实质正义的心理期待,维护社会稳定,捍卫国家主权,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是中国司法应当具有的特色.合理平衡和协调政治化的司法与技术化的司法、专业化的司法与大众化的司法、克制化的司法与能动化的司法,是打造司法的中国特色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0.
This article draws on some findings from research which investigated penal voluntary sector adaptation to the mixed market in criminal justice services. The article firstly reprises the main trends for aligning stat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voluntary sector from the 1980s to the present. We then outline some findings about adaptive experiences, situations and practices of the voluntary sector in criminal justice resettlement in the light of considerable upheaval.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service providing voluntary sector organisations (VSOs) either outwardly comply with, or, in a minority of cases, actively embrace, competitive marketised models of service delivery. Secondly, the sector has normalised commercial approaches to organisational efficiency as well as aligned with bureaucratic practices common to the statutory sector. Despite charges that they are effectively co‐opted by both state and market interests, many have reported conflicts between prioritising long‐term financial viability with their founding ‘ethos and values’. We conclude that while many VSOs have successfully adjusted to market and bureaucratic norms, aspects of that repositioning have been at a cost to their traditions of relative autonomy, localism and distinctiveness, to the possible detriment of a vigorous civil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