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13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74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67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22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问题历来颇有争议,应在学说梳理基础之上进行价值抉择与类型考量。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的判定应当以“限定说”和“可能说”为根据,而不能采用“无限定说”和“现实说”,否则会招致明显不当。襁褓中的婴儿、被看护的植物人不能成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意识清醒的高位截瘫的人、儿童、高度精神病人都能成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  相似文献   
102.
学科范畴是学科建立的基础。就检察学而言,我国学术界对其范畴与基本范畴的研究相当薄弱,还没有形成对哪些范畴应当归于检察学基本范畴的统一认识,制约着检察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范畴与检察学范畴、基本范畴与检察学基本范畴的解读入手,阐释检察学基本范畴的特征、构成条件以及中国特色检察学基本范畴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03.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客体是残疾人、儿童的人身权利和社会管理秩序;客观方面包括“暴力、胁迫”行为和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对象和“暴力、胁迫”的对象具有同一性。采用暴力、胁迫方式进行组织的,以及在形成组织控制状态后的过程中对不愿乞讨的残疾人、儿童实施暴力、胁迫的,均构成犯罪,且无需把被组织者限定为3人以上。犯罪主体原则上应包括残疾人、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内。  相似文献   
104.
传统的治安管理学将治安管理的各项业务概括为几种被管理的对象,这种观点直观粗浅,不能涉及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内在联系。"权利与义务"视角从治安管理实践中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入手,从而扩大视野,从而弥补了传统定义法上外延不周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5.
西方典型发达国家物业税发展情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 《河北法学》2006,24(5):135-138
物业税是当今中国税制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各国税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历史、文化、国情以及经济调控目标各异,各国物业税在征收主体、征税对象、计税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比较美、加、日等西方典型发达国家物业税收制度,分析国外物业税的政策趋向,试图将其一些先进方法思想运用到中国的物业税改革中,从而为中国顺利的推行物业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6.
论犯罪客体要件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客体要件对准确定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说的犯罪客体理论存在严重缺陷,不足以承担犯罪构成要件之重任。为完善犯罪构成理论,本文在基本坚持通说犯罪构成的基础上,引入法益理论,实现对犯罪客体要件的重构,并具体阐述了犯罪客体要件的概念以及法益、法益主体、法益侵犯以及法益受到侵犯的程度等犯罪客体要件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07.
职务犯罪亚文化的功能不仅是解释个人加入职务犯罪亚文化群的原因,也是连接个人、群体、社会的纽带,还是连接职务犯罪亚文化形成理论和传播理论的桥梁.但是,我国现有犯罪学理论对它的研究却比较薄弱,不仅没有功能对象的区分,也少有功能性质的辨别.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功能概念的基础上对职务犯罪亚文化的功能依不同对象和性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8.
侦查是刑事诉讼大厦的基石 ,它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司法实践中 ,非侦查机关、非侦查人员行使、干预侦查权和侦查机关放弃侦查权、滥用侦查权、超越侦查权的现象仍然存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侦查主体、侦查客体、侦查内容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9.
也论对犯罪客体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客体不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从法理上看,犯罪客体就是犯罪对象;从立法上看,犯罪客体并不具有立法本意;从哲学上看,社会关系的直接载体就是人或物;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关系受制于具体的人或物。  相似文献   
110.
犯罪对象概念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发民  康诚 《法学研究》2007,29(5):121-128
刑法学者之所以在不同场合赋予犯罪对象不同含义,是因为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传统犯罪对象概念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必要重构犯罪对象概念,将“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和物”与“犯罪客体的直接物质承担者”两种含义适当分离,在理论上区分为直接犯罪对象与间接犯罪对象,二者作为犯罪实行行为指向的事物,有时可发生部分重合,但功能上并不相同,不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