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犬儒主义思想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其最初思想内涵是摆脱世俗偏见,追求真理和个人自由。但如今犬儒主义却发展为精致利己主义的代名词,衍变成现代犬儒主义思潮,导致了个人价值观的畸形和社会道德文明的沦丧。对于现代犬儒主义弥散的现象,我们追本溯源,探析出犬儒主义生存状态的产生源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构建物化世界对个体价值的挤压。而今,现代犬儒主义影响着个人道德价值和社会的发展,范导着伦理道德文明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由此,对现代犬儒主义的辩证性批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人的受动性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一种包含人的能动性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潜在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表现出物占统治地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即人与人相异化。人们崇拜物的神秘力量,产生了拜物教现象,其实拜物教只是一种虚幻的形式。马克思认为要消除异化劳动和拜物教,必须消灭私有制。  相似文献   
53.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看,拜物教批判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的运用,所以弄清异化劳动四个规定性及其逻辑推导过程是认识拜物教理论的逻辑前提.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是层层递升的,有力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马克思对拜物教产生和存在根源、发展形态以及消除条件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和克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拜物教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4.
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有着丰富的生产关系理论,可以从“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的关系”四个方面来把握,从而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关系理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5.
宋德孝 《唯实》2009,(6):21-2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神秘统治进行了揭秘,通过商品拜物教批判,他揭穿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鲍德里亚则认为,消费社会中,传统的物的使用价值已经让位于物的符号价值,从商品拜物教批判转向符号拜物教批判才能真正揭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符号拜物教批判立意新颖,但混淆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片面夸大商品所谓的符号价值而忽视其使用价值,具有典型的符号主义色彩,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56.
马克思对根源于商品形式的拜物教现象进行了深入揭示。鲍德里亚却断言马克思的理论是犬儒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仅仅从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自然向度来理解使用价值,因而在拜物教批判中只注重对交换价值的批判而忽视对使用价值的批判。不仅如此,通过对拜物教的词源学考察可以发现,拜物教所揭示的并非对实体的倾注,而是对符码的倾注,因此,拜物教批判还应当包括对符号或能指拜物教的批判。事实上,马克思并非只注重使用价值的自然意义,而是将其放置在与交换价值的辩证关系中凸显其社会意义。而鲍德里亚既强调对使用价值拜物教的批判,又试图通过符号意指逻辑来消解其实物逻辑,其本身也存在着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57.
58.
高飞 《长白学刊》2014,(2):15-20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主线可以概括为如下三大问题:"资本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资本是如何被理性化的?""理性化的资本是历史的终结吗?"这三大问题分别体现了资本批判的哲学存在论起点、科学内容、政治诉求。以此观之,国内学界关于资本批判的两种主流看法,即"一般规律应用说"和"资本逻辑自否定说",均属对马克思的误解。  相似文献   
59.
戴亮 《长白学刊》2022,(2):64-72
作为表述组织内部复杂性不断增强状态下,技术和效率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只是徒耗社会资源的现象,“内卷化”现象已然从学术界扩展至舆论圈并呈现“泛内卷化”的态势,似乎社会上一切过度竞争现象都能用“内卷化”来阐述。揭示“内卷化”现象本质,纾解“内卷化”现象问题,对其进行科学把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的“内卷化”现象,缘起于价值规律中的供需不平衡,它以目标转换现象、劳动竞争现象、运转循环现象、状态锁定现象四种形式得以呈现,并大致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时期的价值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时期的价值形式以及共产主义生产时期的价值形式三个阶段,其本质是商品拜物教观念下的一个价值负荷,是劳动关系颠倒后引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内卷化”现象的本质一旦被发现,并通过劳动解放思想纾解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人们面对行业、阶层之间竞争的焦虑和无力感便会得到纾解。  相似文献   
60.
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敬爱 《前沿》2008,23(4):3-5
卢卡奇认为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无处不在:商品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社会失去整体性;作为劳动成果的物反过来对劳动者进行控制;甚至法律与国家也物化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和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人的本质异化;人和人相异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异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