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746篇
  免费   493篇
  国内免费   275篇
各国政治   649篇
工人农民   1213篇
世界政治   296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73篇
法律   15451篇
中国共产党   22513篇
中国政治   35685篇
政治理论   9022篇
综合类   12647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756篇
  2022年   568篇
  2021年   934篇
  2020年   1204篇
  2019年   679篇
  2018年   383篇
  2017年   731篇
  2016年   1263篇
  2015年   2626篇
  2014年   8133篇
  2013年   8034篇
  2012年   10691篇
  2011年   11515篇
  2010年   8870篇
  2009年   8475篇
  2008年   8617篇
  2007年   6984篇
  2006年   6648篇
  2005年   4429篇
  2004年   2294篇
  2003年   2038篇
  2002年   2015篇
  2001年   1579篇
  2000年   1340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12.
13.
14.
对革命一语的内涵理解具有时代局限和现实挑战。从狭隘历史视野出发对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所作出的理解,是在实践性经验基础上抽象出的非全面理性认知。它对各类以及各阶段的革命话语与革命任务凭借的是模糊化处理方式。这样就难以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整体性或宏观性上,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蕴。而各类革命话语是具有耦合联动效应的统一体,具有时空的连贯性和独特的目标性,而使其统一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其方式是政党的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5.
李芸  战炤磊 《群众》2020,(3):22-22
“六稳”是在“稳中有变”的形势下保持“稳中求进”的根本要求。“稳预期”在“六稳”中处于基础性和导向性的地位。做好“稳预期”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点:把握“稳预期”的动态内涵,强化质量导向型预期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了在不确定的未来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获得最大收益,借助过去和现在的一切信息,对所关注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做出的尽可能接近事实的预测或判断。“稳预期”是指引导广大民众对国民经济的中长期总体向好的发展趋势形成相对平稳的乐观的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预测和判断。通常增长速度和数量规模等指标的变化很容易被观察到,历史数据和预测信息也相对容易获取,人们对其的预期容易出现明显的波动,而质量效益指标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人们对其的预期也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6.
17.
林宝 《人民论坛》2020,(6):59-6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领导干部对生命的敬畏程度和对公众的责任意识。一次简单的采访因为当事干部全程脱稿而冲上热搜,看似只是时势使然,但从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民众对部分干部忘记初心、能不配位、没有担当、脱离群众的强烈不满,对干部守初心、有能力、有担当、接地气的热切期盼。更进一步,还反映出民众对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深期待。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开展民生合作和国际公益活动,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要服务好社会组织"走出去",必须进一步提升中国外交的统筹协调能力。通过政府对社会组织相关活动的政治引领、在多边外交中与社会组织的立体配合、加强对社会组织海外活动的本地支撑等,社会组织的国际活动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  相似文献   
19.
20.
罗红杰 《理论导刊》2020,(5):102-106
客观事实与主观情绪的错位、技术赋权与资本逻辑的合谋、话语泄愤与情感抗争的弥合是"后真相"现象的生成原因。"后真相"所表征的虚假事实、集体无意识、理性坍塌等多重症候助长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强势崛起、历史虚无主义的迅速蔓延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的潜滋暗长。针对"后真相"视域下滋生的多元社会思潮,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其进行科学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价值引导;关注个人切实利益、对公众情绪进行情感疏导;不断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对其进行合理规导,方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清朗、主流价值观念广泛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