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8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人肉搜索"自产生以来,就以其非凡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震撼着世人。一时间,大家纷纷加入人肉行列,对自己所希望窥探的信息予以"人肉",似乎整个社会陷入了毫无隐私的透明状态,这让许多人不禁恐慌起来。于是,人们开始审视"人肉搜索"的是与非,如何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的问题又再次将人"肉搜索"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一次网络公共事件的观测,从中筛选出有关人肉搜索的信息,以网络传播的视角对人肉搜索的现状与特点进行描述与探讨,梳理人肉搜索从产生至今的发展线索,并分析其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改变话语权分配、议程设置、赋予舆论监督权利、彰显社会正义、维护社会道德、推动青年政治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注意到人肉搜索负面效应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是一种人工参与信息搜索的搜索机制,它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原因,并且这种搜索方式对社会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维护治安秩序的角度,简要介绍了"人肉搜索"的概念及其特征,对由"人肉搜索"引起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对和谐网络环境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朱娟 《法律科学》2009,27(1):47-55
根据哈耶克之二元社会秩序观,社会秩序可类分为自发的和建构的;根据其二元社会秩序规则观,社会秩序规则可类分为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其中,自发秩序由内部规则调整,建构的秩序则由外部规则调整。“人肉搜索”作为一种自发形成的信息供给渠道、非主流的社会控制方式和后现代的权利救济机制,其生成具有深远的法社会学根源,属于哈耶克所谓之自发秩序,应以诸内部规则加以调整,但排除刑事规则,尽管哈耶克认为刑法属于内部规则。  相似文献   
15.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肉搜索”行为在网络中的双重角色扮演体现了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现实中话语权的缺失和对网络言论自由限制的缺位是导致“人肉搜索”被滥用的深层次原因。在相对保障模式下,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认为规制“人肉搜索”滥用的关键在于完善合理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立法。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的入罪化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发展的产物。人肉搜索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性质,是否具有刑法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加以思索并提出合理应对的措施。文章着重于人肉搜索入罪化的价值选择和路径分析,以期在理论上对应人肉搜索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是一种信息收集机制,具有搜索能力强、信息获取全面、搜索速度快等优点,同时也存在盲目性。“人肉搜索”与侦查权的关系日益密切,对侦查活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的刑法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搜索方式,近几年愈发吸引社会关注。人们在赞叹"人肉搜索"为社会环境净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看到网络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在隐私权的内涵如何界定在实体法上还没有明确规定,学界意见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将"人肉搜索"纳入刑法规制明显不当,面临诸多障碍。针对"人肉搜索"产生的负面影响,应主要从民事责任角度加以调整。"人肉搜索"的部分行为类型也可构成刑法现有的侮辱罪、诽谤罪以及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的社会功能正在日趋强大,也日趋为网民所青睐,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负面后果却不容小视。探讨“人肉搜索”的本质,揭示其体现私刑化倾向、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造成潜在的社会恐慌,分析其入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可为实现对“人肉搜索”实施刑事制裁提供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acts from five species of necrophagous flies were examined following feeding on several types of diets. Four types of insect stains were produced by each species: regurgitate, defecatory, translocation, and tarsal tracks. Regurgitate was the most frequent type deposited (70.9 ± 2.4%), followed by defecatory (19.8 ± 4.0%), tarsal tracks (8.6 ± 1.2%), and translocation (0.7 ± 0.1%). Artifact shapes, sizes, and color were highly variable and species and diet specific. Calliphora vicina and Sarcophaga bullata consistently deposited the largest artifacts after feeding, whereas Chrysomya rufifacies and Ch. megacephala produced more tarsal tracks than the other species examined. Artifacts with tails were infrequently observed (4.1 ± 0.6% of all stains) but occurred as either defecatory or regurgitate stains. The widely variable morphologies of all types of fly artifacts underscores the view that insect stains cannot be distinguished from human bloodstains based on morphology al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