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7篇
法律   374篇
中国共产党   119篇
中国政治   225篇
政治理论   55篇
综合类   1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对作为存在根据的最高原则即终极实在的寻求,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主题。这个最高原则在柏拉图那里是善的相,是不朽的灵魂,也是神。这个作为存在根据的最高原则,根据苏格拉底的目的论原理,同时也是作为人间秩序和德性生活的最高原则。对柏拉图来说,人间秩序就是理想城邦的建构,而生活就是城邦共同体中的生活。由此,关于终极实在的知识(哲学)就与城邦共同体的建构(政治)发生了原始的关联。  相似文献   
42.
中国古代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产生有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根源,纵观国外的立法状况,对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进行合理性分析,该原则在当今社会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我国刑事刑事法律中引入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符合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3.
当前社会价值过分强调竞争、成功、进取、致富等取向,而缺乏必要的缓冲中和维度,这是造成当前社会结构性紧张的价值观根源,因而当代社会价值建构必须对极化的价值取向祛魅。来自传统社会思想的隐,是当代社会价值建构不可或缺的必要内容。隐的核心内涵是欲望诉求的收敛与离弃,是面对利而行己有耻、廉让不争。知耻、不争等价值修持,对于当代社会极化看待利和过分强调争等价值取向,具有救弊补偏的积极意义,能够有效矫正社会成员在争取利益过程中的偏执与盲目,从而促成当代社会价值系统的辩证平衡,促进当前社会结构性紧张的化解。  相似文献   
44.
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体制,既成熟又有力,令人很放心。与救灾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多数国民,亲自下场帮忙,或提供场外指导,都有点像添乱。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倒是更好的支援。有人注意到,与5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中国媒体有了进步。观察者网主编余亮在本周发表的文章中对此做了一个很好的盘点,并总结道:"从官媒到商媒,目前都是理性占上风。‘敢  相似文献   
45.
企业战略型领导者的内隐个性心理特征与企业国际化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以上层梯队理论为基础,采用半结构化方式访谈了50家民营企业的最高决策人,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计算出内隐个性心理特征值,得出验证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战略型领导者的内隐成就动机、内隐冒险倾向对企业国际化意愿有正向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李海燕 《求索》2012,(2):188-190,184
王绩少年时代所倾慕的陶渊明和公孙弘成为促成他仕隐情结的关键因素。陶渊明代表的是王绩的自然天性,公孙弘则是他的世俗理想。王绩一生三仕三隐,显示了其自然天性与世俗理想的冲突。王绩最终成了陶渊明式的隐士,因而公孙弘式的抱负就成了他永远的隐忧。  相似文献   
47.
居振波 《法制与社会》2012,(32):294+298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但是在我国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端,但是社会发展又迫切需要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关注,本文试通过一个经典的案例入手,逐步探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起源、含义并结合我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和新刑事诉讼送法确定的"亲亲得相隐匿"的作证规则,来探讨在我国当下的法治视野下研究期待可能性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8.
《学理论》2014,(27)
亲亲相隐制度来源于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法律制度;良法之治源自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观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追求。尝试探讨古代亲亲相隐制度与现代良法之治的结合,以亲亲相隐来完善和促进良法之治。同时应摒弃亲亲相隐的封建色彩,让良法之治赋予其现代性。  相似文献   
49.
佚名 《中国减灾》2011,(2):12-13
食疗之法,古人颇多研究,运用得当,其效不菲。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有关食疗的趣闻轶事,现撷取几则,以飨读者。昭明太子和"御寒汤"昭明太子萧统当年在江阴顾山读书编书时,与桃花庵的一位尼姑儒贞相遇,交往中双双生情,彼此倾心相爱。昭明太子勤奋用功,日夜苦读,难免遭受身寒腹饥之苦,  相似文献   
50.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日益形成的农耕文化。马克思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是实践思维方式。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文化也必然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些相通之处对接,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上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深层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