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68篇
中国共产党   66篇
中国政治   168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391.
唐慧案概述     
《政府法制》2012,(30):21-21
2006年,发生在湖南永州的幼女被强奸被迫卖淫案受害者母亲唐慧连续上访投诉。唐慧在其女儿乐乐(化名)被强奸和强迫卖淫一案审理期间,为指控永州I公安机关民警包庇犯罪嫌疑人、要求判处7名被告人全部死刑、赔偿184万元等目的,多次到法院、省市有关单位和公共场所,严重扰乱国家机关和社会正常秩序,今年8月2日被永州市公安局零陵分局依法劳教.  相似文献   
392.
陈飞  杨雪 《公安教育》2014,(2):50-54
2013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两高”2013年《盗窃罪解释》),该司法解释第3条第4款对扒窃给予了明确界定:“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应当认定为‘扒窃’。”从此定义中可知,“扒窃”具有与其他盗窃方式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一是“场所特征”,即扒窃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  相似文献   
393.
《精神文明导刊》2007,(4):36-36
1、两个儿童形象组合成“11”数字,提示人们在公共场所两人以上应像“11”一样顺序排列,自觉排队。同时表明每月11日是排队推动日。  相似文献   
394.
这些年来,我国逐步加强了禁烟力度,禁止在公共场合和大众媒体做香烟广告,划定一些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还宣传和动员人们少吸烟或者不吸烟。而公民拒绝香烟,在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中也表现得可圈可点。然而我国的烟民人数还相当庞大,据统计,目前在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平均吸烟率为34.45%,其中男性吸烟率为60.01%,女性为7.04%。值得注意的是有75%左右的  相似文献   
395.
报刊揽萃     
《时代主人》2007,(11):25-25
北京:公共场所吸烟十大陋习之首;山西出生缺陷高发与环境有关;看手指可知身体毛病;医护人员寿命低于国人平均值3岁;昆明:每月均设无车日 引发养路费争议  相似文献   
396.
张涵 《民主与法制》2008,(23):40-41
近年来,一些城市为了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社会文明,纷纷出台了公共场所“禁烟令”,规定对违规者可以罚款等等。尽管初衷良好,但这些“禁烟令”大多难以执行,并且引发了一系列法理上的争议。本刊相关调查报道就以河南巩义市为样本,为读者朋友解析“禁烟令”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397.
前言 近年来,各类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家具/组件和电器大量涌现并应用于各类建筑。品种繁多、花色新颖的新型装饰材料、家具/组件和电器产品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更多的便利。但是,大量可燃、易燃的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以及家具/组件和电器在建筑物中使用,将会给建筑物留下严重的火灾隐患。  相似文献   
398.
公共场所安装监视器行为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场所安装的监视器是一柄双刃剑,其既具有监管、预防、震慑违法犯罪和收集证据等保障安全的功用,也对公众的隐私权、资讯自决权和行为自由等构成严重威胁。立法需要充分考量社会公共安全之保障和公众基本权利之保护等基本要素,并以谦抑原则、透明化原则和目的正当性原则等为指导,对监视器的安装主体、安装场所、监视强度以及所得资讯的监督和管理等作出明确的规制,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99.
一,寻衅滋事罪的概念与主观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所谓寻衅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具体包括随意殴打他人,追逐、拦截、辱骂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四种行为。在犯罪构成方面,刑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对寻衅滋事罪的主体和客体,认识一致,即为一般主体和公共秩序。意见分歧较大的,是该罪的主观方面。笔者对此理解如下:  相似文献   
4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