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2篇
  免费   8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7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240篇
中国共产党   55篇
中国政治   441篇
政治理论   50篇
综合类   4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617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读者何某问:2009年7月,我的叔父突然失踪了。一个多月后,收到看守所叫去给叔父上账的电话,才知叔父因涉黑被逮捕了。我们聘请律师担任叔父的辩护人。可是,无论是会见犯罪嫌疑人,还是查阅案卷,处处都受刁难和阻挠。所谓辩护,形同走过场。结果叔父被莫须有的罪状科以徒刑。我们全家对叔父被枉法裁判都不服。我们可否以辩护权被非法剥夺为由申诉再审?  相似文献   
102.
梁欣 《法律适用》2012,(3):30-33
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借助修改过程提升法律的文明与进步,尽可能地把一些国外先进的制度,尤其是将司法实践中证明切实可行的制度引进过来。〔1〕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  相似文献   
103.
新刑诉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理论上仍然要警惕"曲意释法"的现象。所谓"曲意释法",即公、检、法机关利用其解释和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话语权",故意违背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原意曲解刑事诉讼法的条文内涵,对刑事诉讼法作出有利于自己却不利于辩方的解释,以扩张自身权力并压缩辩护权行使的空间、抑制辩护权的行使。"曲意释法"现象在司法实践中的客观存在,将会极大地减损、抵消甚至架空此次  相似文献   
104.
刑事立案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刑事侦查机关的立案活动是否合法所进行的法律监督。1996年、2012年对刑事诉讼法的两次修改,均明确规定了刑事立案监督制度。应当说,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标志。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人民检察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依法对公安机关等单位应当立案而不立案开展了刑事立案监督  相似文献   
105.
2012年新刑诉法关于刑事证据制度的诸多新规定,对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据法具有积极意义。为了促进我国刑事证据法更加科学、规范、文明,需要通过司法解释对《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证据制度的规定予以进一步完善。一是推动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重心从注重职权便利的需要向重视权利保障的转变。我国刑事诉讼法以往基于将证据视为公安、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的手段,比较注重从公安、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的职能需要的角度设置  相似文献   
106.
在目前进行的刑事诉讼修法中,社会事实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化是刑事诉讼法修订增设未成年人特殊程序的内因。在外部因素方面,则面临当着“条约必须践守”的压力和动力。在增设的未成年人特殊程序中,特殊程序的模式、立法的方式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当然,无论是模式还是方式,都是依靠具体原则和制度予以支撑,这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基石和框架。  相似文献   
107.
闵建雄 《证据科学》2013,(3):309-313
证据是法制社会的基石,也是司法实践之本。近些年来,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大众媒体,无论是立法导向还是错案曝光,证据问题一直是热点和焦点。我国有关刑事证据的权威界定,目前主要来自刑事诉讼的相关法律。建国以来,我国分别于1979年颁布了刑事诉讼法,即1979年全国人大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1979年《刑诉法》),并于1997年、2012年两次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大修改,即1997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本(以下简称1997年《刑诉法》)1,2012年  相似文献   
108.
图中显示,江苏省镇江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第一法庭内,一起盗窃案件正在公开开庭审理.与以往不同的是,被告人是首次不穿马甲而穿便装出庭受审.庭审后,身着保暖衣的被告人对记者说:“穿便装,心理压力小多了.” 小小马甲的变化,源于2015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强化人权司法保障机制,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志的服装出庭受审.  相似文献   
109.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新闻发布会。《意见》提出,要强化人权司法保障机制,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里,剃光头、戴戒具、穿号服似乎成了刑事被告人"过堂"的标准行头。这些"装  相似文献   
110.
《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存在衔接硬伤,实践中,刑事调查权与检察权呈现纵向结构关系,被调查人、被告人权利保障受限,以审判为中心的导向不明,"声东击西"的做法已经出现。适时调整立法,进行理念上的纠偏和行为上的纠偏,才能实现两个基本法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