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5篇
工人农民   62篇
世界政治   14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1篇
法律   311篇
中国共产党   725篇
中国政治   2042篇
政治理论   225篇
综合类   13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462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135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徐娜 《中国减灾》2011,(5):10-11
回望过去五年,我国22亿人次受灾,10.3万人因灾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4万亿元。一串串沉重的数字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我国经受了一次次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西南早魔肆虐、江河洪浪翻滚、沿海台风侵袭、地震、泥石流毁坏城市村落……除了现代火山运动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在我困发生过。  相似文献   
92.
"现代日本不是一个时常遭遇灾难与紧急状态的国家,而是一个由灾难与紧急状态催生的国家。"新加坡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格里高利K葛兰西在《日本:地震之国》的导言中这样说。地震与其说是灾难,不如说是苦难。地震带来的,远不只是死亡。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俗话所说的四件最可怕的东西是"地震、火灾、打雷、老爹",前三项都和自然灾  相似文献   
93.
《山西政报》2011,(Z4):9-14
晋政发[2011]1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省委、省人民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通过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但还存在监测预报水平较低、城乡建筑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公众应对地震的  相似文献   
94.
日本防灾体制包括相关法律、应对体制、责任机制以及责任主体结构的构成;日本国家与地方自治体有关地震的事权,包括灾前灾后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内容、类型、责任主体分工等,日本地震确权后的责任表现在一些救灾支出的项目上。3.11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和居民的防灾意识强,防灾机制比较健全,而且国家与地方自治体的责任有明确规定,在灾害恢复中强调"自动、共助、公助"的综合防灾理念,日本灾害重建的速度和效果比较突出,为抗灾救灾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也有不少教训。  相似文献   
95.
正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十四师一牧场场部距地震中心直线距离100公里,场部居民房屋及财产、服务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巨大。受损最为严重的一牧场五连距地震中心直线距离约50公里,房屋受损严重、羊圈毁灭性坍塌,人畜饮水线路瞬  相似文献   
96.
《中国减灾》2014,(2):22-22
2013年,四川省先后遭遇“4·20”芦山强烈地震和数次特大暴雨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袭击,是继“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灾情最为严重的一年。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四川省四个级别的救灾应急响应悉数启动且次数频繁,尚属首次。尤其是芦山强烈地震,致灾面积广、受灾程度深、救灾难度大。四川省民政厅坚持分类指导、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农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相似文献   
97.
重要活动     
《中国民政》2014,(9):4-5
8月3—10日,国家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姜力率国务院工作组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协助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工作组先后深入鲁甸县龙头山镇、火德红镇、乐红镇,巧家县包谷垴乡等重灾乡镇,走村入户,实地察看伤员救治、群众安置、交通恢复、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防治等情况,慰问受灾群众,指导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98.
“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心的重塑,还有对一些减灾救灾新技术新装备的期待。这些技术和装备可以有效地提高减灾救灾水平,从而保障人的安全。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同样能够降低人在灾难中的损毁程度。三年中,我国的减灾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为减灾救灾事业交出了一份“高水准”的答卷。  相似文献   
99.
泥石之殇     
徐娜 《中国减灾》2011,(1):30-30
2010年8月7日晚22时,一场罕见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重创了素有"陇上桃源"之称的甘肃舟曲县城。截至8月10日17时,泥石流导致702人死亡,1042人失踪,42人重伤。灾难带给了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小县城中的个体难以想象的变化。通过一个个变化,透过他们在灾难中经历的故事,我们看到:这里有悲伤,但舟曲不会在悲伤中消沉;这里有孤独,但舟曲人在孤单中学会了关爱;这里更有逝去,但舟曲会从逝去中找回希望……  相似文献   
100.
周闻道 《中国减灾》2011,(22):34-35
与秋子老师通话,她开口就说,闻道,不知怎的,这几天心里特乱。不只是我,作协和报社的同事都是这样,心里乱乱的,总是找不着北,干什么都定不下神,牵挂的,谈论的,都是汶川地震,这场突然降临的灾难。心里一个悠忽,仿佛几天的心神不宁,一下被什么点醒。对,是乱,烦烦躁躁的乱,忧心忡忡的乱,指向不明的乱。除了投入紧张的抢险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