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42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儒家“天人观”经历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合德、天人不二、天人同体、天人合一等复杂而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儒家基本学说,它是在天人共处、天人交善抑或交恶的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思虑感悟和提炼升华恶德的思想宝典。是在诸子百家春秋争鸣、相互论辩和切磋交流中不断完善和充实、丰满起来的。  相似文献   
72.
天人关系作为先秦哲学的重要论题,庄子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站在"道通为一"的立场与"以道观之"的视域,提出了具有三重意蕴的天人观,试图以此解决现实当中广泛存在的天人分化、对立与冲突问题。尽管他的思想包含着某些不足之处,但是其中仍然显示出许多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73.
天人关系"是孟、荀共同关心的话题,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是至善的,为"人性善"的终极担保;荀子提出了"天人之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力主"天"指自然界,并不关涉人性之善恶。孟、荀共同关注的重点是"人",孟子从内在超越和可能性视角认为人性可能为善;荀子则从现实性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人"之恶与伪进行了逻辑推演。孟、荀对"天"和"人"的互补性诠释,丰富完善了儒家人性观。  相似文献   
74.
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以儒家经典思想为基础独创了"新儒学"体系。"天人三策"是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书"的奠基之作,为汉武帝的集权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天人三策"提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梳理解读这一思想在天人关系、古今之道和治乱之端的核心内涵,从而可以现代管理的视角予以积极借鉴,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提高效率;以人为本,德法结合推动管理有序运行;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适应一体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5.
“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或理念的提出,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内涵或价值取向,是缘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探讨,是人类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后期,人类所面临的多重危机和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其中,尤其是以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的破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道德价值的沦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弱化、工具理性的膨胀与目的理性的丧失等等所构成的矛盾冲突为前提,而展开的对指导人类现行活动的思维方式进行全面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
有人以"息争致和"来反驳苟子的"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这是对荀子思想的误解.荀子的"天人相分"旨在使人在天人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这也是他"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基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在批判孔子"畏天命"、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视它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7.
《研究生法学》是由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自办的法学学术刊物。自二十多年前的创刊之日起,这本学生刊物就致力于建设一个纯粹的学术传播平台。这本刊物的性质是学生自办的,在很大的程度上保持了学术的纯粹性,在当今这个较为浮躁的学术圈里,试图维护学术共同体的纯洁  相似文献   
78.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与社会治安相辅相成、相映相成、相反相成。以前的社会治安防控,过多地开展人与己斗、人与人斗、人与自然斗、人与虚幻的敌人斗,既影响了社会治安,又影响了生态平衡。和谐社会大治安,一定要实行"绿色防控",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即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79.
杨美艳 《世纪桥》2007,(12):56-57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关系作为思想焦点。它从道切入天人关系,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伦化,以仁义思想为棱心,并且把人类社会道德的属性赋予自然界。它要求人们尽心、知性、知天,积极利用自然万物。倡导人与天地相参的进取观和"仁民爱物"的道德观,希望人们积极发挥主体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0.
和谐宇宙观是当代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但两者并不等同,今天的和谐宇宙观也绝不是对它的简单恢复。蕴涵于圆点儒家的天人合德不仅避免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也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古希腊的科学宇宙观既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源头,也孕育了生态危机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