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86篇
中国共产党   134篇
中国政治   260篇
政治理论   128篇
综合类   1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先验自我"概念是康德对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笛卡尔"我思"概念进行反思而得到的纯粹概念。康德通过对"经验自我"与"先验自我"的区分以及对灵魂实体的批判和对"我思"概念的纯化,将其界定为一个自行构造功能的逻辑主体,从而顺利完成了对"经验自我"以及经验世界的建构。但是"先验自我"在试图解决近代哲学矛盾的同时却陷入了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92.
闫洁 《党史文苑》2008,(2):42-43
本文从经济活动中的道德价值、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规范、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原则几个方面对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探析.在伦理学成为显学的今天,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3.
在高度开放的世界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在经济文化蓬勃向上发展的情况下,一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如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把握。因此,重视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迫在眉睫。高校必须要把培养有世界眼光,善于维护民族利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作为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94.
孔子与康德作为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又都是教育家。二者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相同之处,即重视将教学实践、教育思想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但两者在教学根本目的和教学内容上又有着差异。孔子的教学根本目的和教学内容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康德则将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两者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95.
脆弱性原理是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弱者的脆弱性,它意指不发达,而不发达包括贫困、无权和绝望三重邪恶.二是强者的脆弱性,它表现为穷国不予宽恕的强国的物质、军事和技术优势的危险.理解强者的脆弱性必须首先要理解互惠问题,而互惠是尊重的必要前提.该原理对解决国际间和一国内的发展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
宇海金 《求索》2011,(1):143-145
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主要论述了道德情感和病理学情感两类情感。道德情感有敬重和爱两个维度。道德情感不是道德行为的依据,而是道德律作用于主体的结果,它源自于理性概念。病理学的情感出于人的本性,是服从于自然秩序的情感。康德认为,情感主义伦理学失误在于以病理学的情感作为德性的依据,混淆了善恶、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康德论析了情感因素在道德行为中作用,排除了把快乐或幸福冒充为德性根据的、贬低人类的说教,从而批判了幸福主义、快乐主义伦理学。同时,康德指责情感主义过分强调情感作用,从而预防了道德的"狂热"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7.
康德认为,对理性的盲从导致了传统理性主义的危机,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全面审视理性的能力,划定其发挥作用的界限。康德对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划分,别开生面地为认识成果的有效性提供了新说明,为自由是人的天性提供了新理由。由康德重新构建的理性主义振兴了主体性哲学,开启了现代性的大门,催生了后现代思潮,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8.
希望问题论域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希望的前提是道德,而道德的核心是自由,由此人的自由构成了人们得以希望的前提;同时,希望指向的对象是幸福,而这种幸福只有和德行匹配才具有人性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只有以正义原则为核心的幸福才能构成希望的真正对象,即康德的希望问题论域介于人的自由和希望本性之间,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人学内涵一“人的两重性”——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9.
朱奕瑾 《学理论》2012,(32):55-56
"责任"在康德整个道德哲学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重要而又关键。康德强调道德是出于对责任的尊重而行为,他极力反对以行为后果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做法,认为如果仅仅是人的行为的后果合乎责任,而行为的动机是因为爱好或者其他个人的目的,那么这一行为则无多大的道德价值,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00.
<正>中国大陆的法伦理学从概念的提出、基础理论的探索,直至学科框架的型构,几乎都是由大陆学者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中酝酿生成,这改变了以往新兴学科从国外引介、照搬、炒剩饭、少有自我建树的被动局面,让我们充满欣喜和期待。然而,在独立研究的同时,学界似乎长期忽略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引介和研究,使大陆的法伦理学缺乏可供参照的范本。中国台湾法律伦理学在美国法律伦理的影响下产生,在本土政治事件的推动下取得实质进展,其强烈的实践特征、从法律人角色展开的视角,都与大陆所构建的从学理角度、以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思考为统帅的法伦理学截然不同。对台湾法律伦理学的介绍和研究,将为我们提供另一种样态的法伦理学范本,促进对大陆法伦理学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