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9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1.
勇气与德性     
海明威和福克纳交恶的线索简单明了。他们虽处同一年代却没有什么来往,正式通信也只有一次。两人一直相互揶揄,而且海明威一直是显得轻松自信的一方。一直到1947年福克纳被要求评价最重要的美国作家,提到海明威时,他竟说“他缺少勇气”,海明威听后大发雷霆。海明威让他的一位将军朋友出面为他的勇气作证,这位将军写了三页纸的长信来证明海明威当战地记者时是多么英勇无畏。  相似文献   
22.
马小娟 《人民公安》2013,(16):42-45
60年前,美国作家海明威因其小说《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一年后再次凭借此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写作始于其记者生涯,一生中,作为记者的他遍历希腊、土耳其、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古巴及非洲,曾以战地记者身份亲历20世纪欧、亚大小战争。1941年二战期间,中国之行后曾写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  相似文献   
23.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离得还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  相似文献   
24.
寒冬 《党史纵横》2006,(10):52-53
以中篇名著《老人与海》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于1941年3月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战地记者和小说家访问了中国。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火遍地,而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处于最危急时刻。海明威夫妇此行应纽约《午报》主编英格苏尔之请,考察中国对日作战及日本在远东  相似文献   
25.
正当代中国的某些记者:你们好!"我"是谁?面对一位鬓发如雪的老外、秉承追根究底"主义"的中国年轻后生们,肯定要问。我是克里空,××·克里空,20世纪40年代苏联战地记者。尽管贵国的毛泽东先生71年前在延安曾以我为反面教员,儆戒全党切忌空谈,防止"闭门造车",又尽管在贵国的各种新闻教材与各种评论文字中,我频频登场,成了"知名人士"。但从前者说,毕竟隔了70多年,世称30年为一代,两代人了,很陌生了。对于后  相似文献   
26.
今年4月20日是国际著名记者 爱泼斯坦九十年寿辰,本刊刊发四篇祝 贺文章。我们为什么要以此为这样一 位老人祝寿呢?因为他在功有功于中国人 民。 1933年,爱泼斯坦与美国记者 斯诺结识并从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苦 难与抗争中,逐渐走上同情与支持中 国革命的道路。1937年中国全民族 抗战爆发后,他作为美国驻华战地记 者,活跃在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 上,追踪战局,奔走前线,采访过著 名的台儿庄战役、常德会战等。1938 年秋,在广州与孙中山夫人--宋庆 龄相逢,应邀参加她在香港创建的 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国际宣传,争取 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了解与援助 1944年,他作为美国记者,突破封 锁访问延安,采访了中国领导人毛泽 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以及及许 多军民,写下一批新闻通讯,向西方 社会传播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 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 据地军民的抗战业绩。 1945年,爱泼斯坦夫妇到美国 后,不顾反动势力的压迫,积极参加 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促进美中两 国人民支谊的进步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应宋庆 龄的邀请返回中国,参加筹办对外刊 物--《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 国》),以中国为家,长期致力于新中 国的对外传播中业。从30年代至今 出版了 《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 革命》  相似文献   
27.
当美国大兵紧急开赴海湾战争战场时,他们发现有三种人比他们先到达:战地记者,保险公司职员,还有律师。  相似文献   
28.
姚时珍 《湘潮》2008,(8):17-20
周立波1928年离开家乡湖南益阳邓石桥乡清溪村,来到上海,投身于左翼革命文学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周扬、艾思奇等于1937年9月离开上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途经西安时,党组织派他与舒群转赴山西、河北抗日前线,先后为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与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卡尔逊作翻译,并担任战地记者,  相似文献   
29.
尼克松总统在《领导者》中由衷地感叹:“我1972年访问中国期间,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恩来’译过来是‘恩赐来临’的意思。这是一个简明地刻画出他的形象和性格的名字。周没有架子,但却很沉着坚强。他通过他优雅的举止和挺立而又轻松的姿态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稳健。”1941年3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火遍地,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战地记者和小说家的海明威与妻子玛莎·盖尔霍恩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处于最严重关头的时刻访问了中国,并秘密结识了周恩来。他在致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信中写道:“周恩来是一个具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与所有国家的大使馆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0.
人物简介:陆诒(1911-1997),生于江苏省上海县鲁汇镇(今属上海市闵行区),曾就读于上海私立民治新闻学院,1931年8月进上海《新闻报》画刊编辑室实习。历任上海《新闻报》、《大公报》记者,汉口、重庆《新华日报》编委、记者,上海《联合晚报》、《联合日报》编委、记者,香港国际新闻社主任,香港达德学院新闻专修班主任,香港《光明报》主编。他曾访问过国共两党高层人物、高级将领及各界知名人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