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一视同仁     
石勇 《南风窗》2013,(2):6-6
这个冬天南方很冷,比往年冷。人的身体抗不过寒冷,必然要喊出来。所以有了南方能不能"供暖"的讨论。在冬天,南方需要温暖。南方所感觉到的冷,不仅仅是气候使然。它还托一种特殊主义思维所赐:用一条线,把中国分为南方北方,然后,北方供暖,南方没有。当然,在南方的人并非都感觉到冷。至少某些权贵、富人就不会。他们所居住  相似文献   
102.
储昭根 《南风窗》2012,(4):29-30
鲁迅先生说过的"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用来形容当前思想界的状况并不为过。一句话,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空前挑战。  相似文献   
103.
黄苇町 《团结》2011,(1):41-43
近来,围绕如何深化改革问题,理论界的讨论不断升温,广大群众也有很大期待。但对于改革的复杂性和落实改革方针所面临的各种阻力,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  相似文献   
104.
30年前,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得益于上下联动形成的改革合力;30年后,改革的继续深化仍需要激发最广泛的社会参与。新阶段建立健全改革的社会参与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十字路口。未来3-5年的改革,对中国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改革有重大突破,中国就能够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实现社会的弹性稳定,进而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但如果改革丧失机遇,经济社会风险将明显加大,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改革,不是某一个群体的事,从来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回顾过去30余年的改革,要总结成功经验的话,可以清楚地看到,公众的参与度越大,改革动力就越强,改革突  相似文献   
105.
张伟东 《桂海论丛》2009,25(4):38-42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事实上正在面临形成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现实可能和危险,如何防止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加强教育奠定思想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理顺干部管理体制限制公权私化,从严治党提供组织保证是彻底消除既得利益集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6.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改革要推进下去,必定会打破现存的利益格局,必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包括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只有全面的改革,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势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冲破各种阻扰,得以前进。  相似文献   
107.
党的利益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理论和宣传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了党建研究的一个盲点。承认、正视党内和社会一样存在着利益问题,并认真地去研究它,我们才能更好地防范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使我们的党更有战斗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8.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先后视察深圳并发表讲话,明确指出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0年前,中国改革破除意识形态的障碍得以前行;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更大的阻力,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  相似文献   
109.
唐静  李后建 《学理论》2009,(12):107-108
本文从博弈角度分析了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中的利得与损失,发现农户在既得利益集团和地方基层组织干预下处在承受最大损失方;而在自然状态下,农户作为土地流转者仍然是长期的利益损失者。针对此类问题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和大力发展农村科普,用现代农业理念来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0.
《求知》2006,(6):46-47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易宪容撰文指出,国内经济应从既得利益制度化中走出。他说,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国内民众利益的日益分化,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也相继涌现,而且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正在利用中国转轨经济制度的缺陷,利用国内民众知识与信息的不足,利用大多数人话语权弱势与利益受损时的情绪化反映.利用其既有的各种资源上的优势,逐渐地将其侵占或掠夺绝大多数人利益的行为制度化、合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