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隋荷 《世纪桥》2009,(23):28-29
《海流中的岛屿》是海明威晚期创作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和海明威的其他小说比较起来,确实有些不一样,但从总体的文学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它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本文从小说主题和心理描写等角度重新诠释了该作品,着意探讨它不失为一部好作品缘由。  相似文献   
22.
王秀 《学理论》2009,(28):165-166
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不仅将一个中东的文本虚构成中国的传奇,而且对中国进行了十分主观的"他性"塑造。这样一种文化的误读,或者说对中国文化扭曲的认识,实际上反映了西方由来已久的一种思想倾向。不论是19世纪的"异国情调",还是20世纪西方的多元文化观念,其实都隐含着西方人雄心勃勃地按照其意愿重建世界秩序的欲望。  相似文献   
23.
王力 《金陵法律评论》2005,(1):124-128,150
赵树理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创作,努力将象征丰富的故事母题、民间文化心理和现代政治观念融合为一体,但是这几者并没有完全水乳交融,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和谐现象:民间文化思维与现代政治观念互为故事的"外壳"和"内核";"问题"被反复叙述的焦灼;"大团圆"结构模式对"鲁迅笔法"的消解.其中的冲突反映了创作主体的特殊矛盾心理,形成了作品内部的解构基因.  相似文献   
24.
虽然只有四万多字,但《通往父亲之路》处理的是一个四十万字的题材,这是一个长篇小说的体量。在中外文学史中,父亲或者父子关系早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有关父亲的书写更是不胜枚举: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巴尔扎克《高老头》,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朱自清的《背影》……,这些名闻遐迩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每一位父亲都气质独特,书写的每一段父子关系亦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25.
孙正国 《思想战线》2003,29(3):94-97
神话时代,各民族对于世界与人类起源命题的解答与诠释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且常常成为特定民族对其族源历史进行认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众多民族的族源性女神母题大体表现为4个亚型即大地女神、救世女神、创世女神、先祖女神等,并多与洪水神话母题链接。这些女神母题所建构的故事化诠释体系,认定世界与人类的起源具有同质性,并全面确立起女神的人性特征等文化意义,证明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传统上作为母性文化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26.
在当代小说创作格局中,家族小说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但这些风格不同的叙事作品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物性格的类型、情节故事的原型、结构形式的设置、叙述方式的创造均表现出较多的模式化倾向.这既是不同作家对同一母题原型创造性的误读,也是作家难以摆脱的艺术局限,自然也昭示出作家原创性的匮乏.  相似文献   
27.
季成 《当代韩国》2013,(2):67-77
本文选取20世纪90年代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作品《鸟的礼物》和《洪鱼》,以成长小说中的儿童视角、成长母题、成长方式等角度进行文本分析,试推出90年代韩国成长小说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8.
佛经对支解复形故事多有绘声绘色的描绘,一般模式为:某人躯体被支解分裂为几部分,尔后又恢复原状,但于生命却无影响。此类描写为六朝文人吸收,形成小说中的支解复形母题。该母题在六朝之后的小说中时有出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同时期的读者。  相似文献   
29.
董雁 《理论月刊》2005,(12):136-138
才子佳人小说作为古代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是人情小说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产物。本文通过俯瞰人情小说的发展,追溯它的源流演变,从中勾勒出才子佳人的形象发展、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套式与美学特征,以及此类小说最终衰落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30.
唐代铜雀台诗是宫怨文学的一部分,上承六朝,仍以古体乐府为主,五言居多,典型意象无大的变化。抒情方式以代言体为主,从六朝对铜雀妓的单一吟咏变为双重模式:既是对魏武帝铜雀妓的追忆,也是唐代宫廷歌舞妓生活的再现。宫怨主题更加鲜明,并受宫怨诗其他题材的影响,物象有所增加,时空亦有拓展,体现了唐人的开创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