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119篇
中国政治   205篇
政治理论   66篇
综合类   8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智慧宝典,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精髓。时至今日,其中很多闪耀着睿智火花的思想,对于世人,特别是对于组工干部做人、干事、为官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2.
李心记 《前沿》2012,(10):16-17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之一,老子是探究生命理论的哲学家,其道之根本充分体现了生命本体之道。与孔子的道德理论不同,老子注重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他强调人这一个体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在其道论之中,他的思想以及人生价值取向是具有独到个性的,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而提出的生命"有""无"之论,使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老子的人生哲学作了几点浅论。  相似文献   
123.
柔与刚     
艾迪 《党课》2010,(15):106-108
《道德经》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相似文献   
124.
论老子之道     
马德成 《学理论》2009,(27):92-93
道”是老子《道德经》一书中的最基本概念。作为本体论概念,有时指宇宙本体,有时指宇宙法则。从道的功用来看,它无为而又无不为。从认识论角度,可区分为自在之道和为我之道。作为宇宙法则,有时指自然之道,有时指人世之道。  相似文献   
125.
刘晗 《工会论坛》2009,15(6):148-149
20世纪初期,古史辨派发起了一场关于《老子》问题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关于《老子》一书的不同见解。由于资料的局限,这些见解既有各自的主观性、片面性,其中又不乏真知灼见的成分。目前可以联系出土的《老子》一书,沿着更新的思路加以进一步地鉴别和发挥。  相似文献   
126.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门郭店楚墓竹简的问世 ,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大的文化考古发现之一 ,其重要意义在于 ,它使我们接近了中华文化之源 ,在一定程度上窥见了这一古老文化源头的原始风貌。而其中的《老子》古抄本则为人们在道家文化方面的追根溯源和正本清源提供了实证性的根据。据已发表的竹简《老子》古抄本的释文和笔者本人对某些文字的考释 ,可以发现这一抄本异于王弼本和帛书本之处甚多 ,其主要思想特色 ,是昭示了老子与孔子学说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以及提出了“天道圆圆”的本体论 ,“大少之 (至 )多 ,易必多难”的辩证法 ,“有将混成”的宇宙发生论 ,“教不教”的教育观和“错 ( )为上 ,弗美也”的军事观  相似文献   
127.
李印旺 《党史博采》2009,(10):26-26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老子提醒我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同时也是我们最朴素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8.
海德格尔对物之意义的思考与老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老子从道的立场出发,引导人们思考物的质根本性.庄子以自然为中心,破斥人们对物的狭隘的功用态度,认为物的意义在于其无用之大用.海德格尔对物的思考有前后期的变化,早期主要从用具性理解物,后来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以诗意的态度思考物,最后将物的意义归结为物的无用性.  相似文献   
129.
老子把道上升到了形而上学的高度并加以阐发,提出了我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意义的哲学范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整个《老子》所建构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作为理论基础的。老子赋予其道各种不同的意义和特性,并通过这些不同意义的道来展示其丰富的哲学思想。老子众多的道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形而上学意义的道、境界形态的道、政治道术领域的道和规律意义的道。由于道在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形而上学的道既有宇宙论的意义又有本体论的意义,这种道落实到政治领域而为治国之道,与人生相联系为境界形态领域的道,从社会自然角度则为规律性的道。  相似文献   
130.
黄钊 《学习与实践》2009,(8):135-140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形成,有自己特定的土壤和文化根基。从思想渊源上说,主要是吸取和利用了道家“道生万物”的本体论、“长生久视”的养生论、“反朴归真”的道德论以及关于“神人”、“真人”的理想人格论,同时也吸取和利用了原始宗教、神仙方术以及佛教的某些教理、教义、法术等。此外,还吸取和利用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其中包括儒墨诸家的伦理观、天命观以及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