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41篇
  免费   600篇
  国内免费   342篇
各国政治   564篇
工人农民   565篇
世界政治   167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07篇
法律   8125篇
中国共产党   16118篇
中国政治   17814篇
政治理论   7886篇
综合类   12131篇
  2024年   461篇
  2023年   2125篇
  2022年   1529篇
  2021年   2212篇
  2020年   2845篇
  2019年   1336篇
  2018年   586篇
  2017年   1007篇
  2016年   1477篇
  2015年   2820篇
  2014年   6030篇
  2013年   4044篇
  2012年   4867篇
  2011年   4640篇
  2010年   4294篇
  2009年   4247篇
  2008年   4548篇
  2007年   3203篇
  2006年   2911篇
  2005年   2185篇
  2004年   1994篇
  2003年   1768篇
  2002年   1851篇
  2001年   1416篇
  2000年   1061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1.
全过程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跨越式发展,是优越于西式民主的中国式民主,是人类民主政治的新形态.全过程民主对资本主义民主进行了扬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其精髓在"全",根本任务是巩固党的领导,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全过程民主的当代构建可从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加强培育现代公民文化、推进网络民主健康发展、构建人民民主国际话语权这几点着手,从而开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优良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引导家庭成员在文明、健康、和谐、向上、从善的氛围中发展的精神风貌、行为习惯、文化传统、道德风尚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明确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是对现代社会现实需求的回应,具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彰显优良家风的法律保障、夯实家庭治理的德治力量等重要时代价值。树立优良家风的理念不仅要植根于社会民众心中,更要在法律制定、法律实施和法律遵守三个层面予以践行,以优良家风作为其方向指引、考量因素和重要教化手段。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地方政府在推行河长制过程中纷纷探索"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的新模式,但各地却出现了政府网络治水参与平台建设之"热"与公众网络治水参与之"冷"的鲜明对比情况.基于"期望—手段—效价"的理论视角,利用广东省S市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以及样本河涌的客观数据,构建"个人—河涌—区政府"的多层次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河长制背景下,"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度受到期望、手段及效价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公众期望中的参与效果评价正面影响公众网络治水参与度;政府环保信息公开透明度感知、政府回应性和政府营造良好社会治水氛围的力度等政府工具性手段显著驱动公众网络治水参与;公众对治水重要性的评价能够促进公众网络治水参与.  相似文献   
14.
问责目标的整体性、问责过程的有序性以及问责标准的统一性是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机制的根本特性。基于目标管理过程分析框架,以整体性绩效责任目标的实现为中心,构建了包括绩效责任目标确定、目标执行、目标评估、目标反馈和目标改进五个环节的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机制基本框架。通过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应用检验,证实了该基本框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实践中也有助于增强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刘书林 《政治学研究》2022,(2):138-149+17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新发展理念列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十个“明确”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本文从新发展理念产生的宽广的理论视野与现实需要的角度,论述了这一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百年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新时代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入论证了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要落实到共同富裕,这些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理念的根本区别。同时,本文根据党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精神,逐项深入挖掘了新发展理念五项原则的丰富内涵,辩驳和清理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观念,对各项原则作了历史的和理论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治理话语和治理理论受制于现代政治经济学所设定的基本语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批评者,道德经济学可能为我们反思国家治理提供了恰当的切入点.后者强调经济的道德维度,尤其主张经济必须嵌入社会之中,其普遍价值依系于其潜藏的、开放性的社会想象.斯密所开启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以商业社会为基础,因此可以相容于道德经济学传统.但商业社会作为社会形态太过单薄,其依托的文明政体又太过弱小,从而引发了经济从社会中脱嵌的风险,并让更高层次的道德经济学出场变得必要.这种道德经济学把现代国家治理从根本上视为政治共同体的构造问题,我们因此需要一种整全性的国家治理之学,以便安顿好市场机制、政府权能、政治权力以及社会公平等要素.  相似文献   
17.
18.
19.
《政法学刊》2019,(6):5-14
村民选举政治生态是农村政治生态的一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观系统,由作为选举主体的村民以及选举规则、风气、导向等基本要素构成。当前村民选举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态度呈现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化现象,其负面影响超出选举本身,不利于基层民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信任的建立等。选举规则的缺陷和缺失致使选举公平公正的法治保障不力,追究违法行为存在操作难题。不良风气催生和加剧贿选、暗箱操作、暴力化等各种选举乱象,制约村民自治的发展。乡镇党政等上级组织在指导选举中导向偏失,削弱了选举规则的效力并恶化选举风气,挫伤村民选举的积极性。治理村民选举政治生态,需要放到推进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去考量。以法治思维为导向,培养和强化村民的主体意识,是治理选举政治生态的核心支撑;完善农村选举的法律制度,是治理选举政治生态的法治基础;加强执法执纪监督,扶正祛邪,是治理选举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政法学刊》2019,(5):121-128
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彻底转型,在此过程中使用的用西方观念"整理国故"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用"神权法"一词描述中国古代早期法律思想即是明显一例。中国的国家与法律产生方式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如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地理环境和初始组织形态与西方国家迥异,因此国家的运作形式及与之伴随的政治管理方法皆有不同,这决定了用以维系中国国家统治和管理的法律思想也会与西方国家存在本质差别。厘清并突破这种概念上的"附会"之意,去伪存真,有利于我们认清民族传统文化,并以此为立足点,创造出适合本民族需要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